企业收到的税收返还怎么入账?老会计手把手教你避坑!
当财务小张看到公司银行账户里突然多了一笔来自税务局的款项,备注是“增值税退税”,她先是惊喜,紧接着就犯了愁:这笔“意外之财”该怎么入账?是直接算作公司的“营业外收入”躺平,还是另有门道?🤔
相信很多财务人员都遇到过类似的困惑,别担心,今天我们就来把“税收返还怎么入账”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得明明白白!
先搞清楚:天上掉的真是“馅饼”?税收返还的常见种类
税收返还,可不是税务局无缘无故给企业发红包,它通常是国家为了鼓励特定行业、扶持企业发展、纠正多缴税款或落实优惠政策而进行的资金退回,常见的有这几种:
- 增值税即征即退: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比如软件企业销售自行开发的软件产品,按政策可以享受实际税负超过3%部分即征即退,你交税时可能按13%交,但符合条件部分(超过3%的10%)很快就能退回来。
- 增值税先征后退: 和即征即退类似,但流程上可能先全额征收,后续再按程序审批后退还,常见于资源综合利用、特定出版物等优惠。
- 多缴税款退回: 企业在汇算清缴时发现之前预缴的税款(如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超过了最终应缴额,税务局就会把多交的钱退回来,这是企业应得的权益。
- 所得税汇算清缴退税: 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后,全年预缴税额大于年度应纳税额的部分,税务局予以退还。
- 代扣代缴手续费返还: 企业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义务,税务局会按实际代扣税款的2%支付给企业一笔手续费作为报酬。
- 出口退税: 虽然名字叫“退税”,但其核心原理是退还出口货物在国内环节已负担的增值税、消费税,使其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严格来说是一种“税负归零”机制,会计处理也自成体系(通常计入应收出口退税,收到时冲减),本文主要讨论非出口类的税收返还。
核心来了!税收返还的正确入账姿势(附详细分录)

重点来了!不同类型的税收返还,记账方法有本质区别,千万不能混为一谈!这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
增值税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多缴退回
- 核心原则: 这类退税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直接相关,是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结果或对多缴税款的纠正。
- 会计科目: 记入 “其他收益” 科目(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或 “营业外收入” 科目(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
- 为什么? “其他收益”是新收入准则下专门用来核算与企业日常活动相关、但又不属于营业收入的政府补助或税收返还等,它更能反映这笔钱的性质——源于经营相关的税收优惠,小企业准则下没有“其他收益”,所以放入“营业外收入”。
- 详细会计分录:
- 收到税务局退税款项时:
- 借:银行存款 XXX元
- 贷:其他收益 / 营业外收入 — 税收返还(或政府补助) XXX元
- (摘要示例:收XX税务局增值税即征即退款/多缴退税款)
- 极端情况:如果退税对应的是前期已确认为费用的税金(如多缴的附加税),理论上也可以冲减当期的“税金及附加”,但实务中,增值税即征即退、多缴增值税退回,主流做法还是计入“其他收益”或“营业外收入”。
- 收到税务局退税款项时:
-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退税
- 核心原则: 企业所得税是依据企业全年经营成果计算缴纳的,年度汇算清缴后退回的税款,是因为前期预缴多了,本质上是对前期多计“所得税费用”的调整。
- 会计科目: 记入 “所得税费用” 科目(通常是负数,即冲减当期所得税费用)。
- 为什么? 这属于会计上的前期差错更正(虽然是税务局原因导致的多缴),根据会计准则,对于不重要的前期差错(通常指汇算清缴退税),直接调整发现差错当期的损益(即冲减当期的“所得税费用”)是更常见、更便捷的做法。
- 详细会计分录:
- 收到税务局退税款时:
- 借:银行存款 XXX元
- 贷:所得税费用 — 当期所得税费用 XXX元
- (摘要示例:收XX税务局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退税款)
- 说明: 这笔分录会导致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减少,最终增加当期的净利润,它不计入“其他收益”或“营业外收入”。
- 收到税务局退税款时:
-
代扣代缴手续费返还
- 核心原则: 这是税务局对你公司履行代扣代缴义务的一种报酬或补偿。
- 会计科目: 记入 “其他收益” 或 “营业外收入”(小企业准则)。
- 详细会计分录:
- 收到税务局返还手续费时:
- 借:银行存款 XXX元
- 贷:其他收益 / 营业外收入 — 代扣代缴手续费返还 XXX元
- (摘要示例:收XX税务局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手续费返还)
- 收到税务局返还手续费时:
- 额外提醒: 这笔收入是否需要缴纳增值税?目前有争议,多数观点认为企业代扣代缴是法定义务,收到的手续费返还不属于增值税应税行为,不交增值税,但最好关注当地税务局执行口径,它需要计入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入账必备!凭证附件缺一不可
光有分录可不行,凭证附件是证明业务真实性的关键,也是应对税务检查的铁证!务必保存好:
- 银行回单: 证明款项确实来自税务局,金额、日期、备注清晰。
- 税务局出具的《税收收入退还书》或电子退库凭证: 这是最核心的证明文件!上面会明确记载退税原因(如“增值税即征即退”、“汇算清缴结算多缴退税”、“代扣代缴手续费”)、退税所属期、退税金额、政策依据等,电子税务局可下载打印。
- 相关的审批文件或备案证明(如适用): 比如享受即征即退政策的备案表、税务机关的审批通知书等。
- 完税证明(复印件): 证明前期确实缴纳过相关税款。
- 企业内部的审批流程单: 证明该笔入账经过了必要的内部审核。
90%会计都踩过的坑!常见错误大揭秘
- 坑一:张冠李戴,科目全错! 把增值税退税错误计入“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虽然小企业准则下可行,但大准则下应优先用“其他收益”),或者把企业所得税退税错误计入“其他收益”或“营业外收入”(应冲减“所得税费用”!),这是最普遍、最严重的错误!
- 坑二:忽略“其他收益”科目。 很多还在用旧科目体系的会计,或者小企业会计,容易把所有税收返还一股脑扔进“营业外收入”,对于执行新准则的企业,增值税返还放“其他收益”更能准确反映业务实质。
- 坑三:凭证附件不齐,埋下隐患。 只有银行回单,没有税务局正式的退税凭证,一旦税务稽查,无法证明款项性质,可能被认定为其他收入甚至要补税!
- 坑四:企业所得税退税影响当期所得税计算。 收到上年所得税退税后,在计算当期企业所得税时,不需要把这笔退税收入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因为它本质上是冲减了前期的费用(所得税费用),而不是当期的收入,但代扣代缴手续费返还需要计入当期应税所得。
- 坑五:混淆“返还”与“补贴”。 税收返还是基于税法规定,对多缴税款或符合优惠政策的税款进行退还,政府补助则是政府无偿给予的货币性或非货币性资产,两者性质不同,会计处理规则也有差异(政府补助确认更复杂)。
税务稽查重点!你的账经得起考验吗?
税务局在检查税收返还时,眼睛会盯着这些地方:
- 业务真实性: 这笔退款到底是不是税务局退的?有没有伪造凭证?银行流水和退税凭证是否匹配?
- 政策合规性: 企业享受的即征即退等优惠政策是否符合条件?是否按规定进行了备案或审批?有没有骗取退税?
- 入账准确性: 科目用得对不对?增值税返还是否计入了“其他收益”/“营业外收入”?企业所得税退税款是否正确冲减了当期“所得税费用”?这是稽查的重中之重!科目用错,直接影响利润表,可能涉及少缴企业所得税。
- 附件完整性: 有没有按规定保存《税收收入退还书》等关键证明?凭证链是否完整?
- 是否涉税: 收到的款项是否需要补缴增值税或企业所得税?(如代扣代缴手续费返还涉及企业所得税)。
实战演练:老王工厂的退税入账历险记
老王经营一家资源综合利用厂,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优惠,2025年10月,他缴纳了当月增值税100万元,次月初,税务局审批通过,将50万元退税款打到公司账户,财务小李如何入账?
-
正确姿势(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 借:银行存款 500,000元
- 贷:其他收益 — 增值税即征即退 500,000元
- 附件:银行回单、税务局《税收收入退还书》(注明“增值税即征即退”)、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优惠的备案证明。
-
错误姿势(踩坑):
- 错误1:贷:营业外收入 — 政府补助 500,000元 (虽然结果影响利润一样,但未能精准反映“其他收益”)
- 错误2:贷:应交税费 — 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 500,000元 (完全错误!这相当于冲减了当期应交增值税,可能导致下期少缴税)
- 错误3: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00,000元 (牛头不对马嘴!)
清晰入账,税企无忧
税收返还是国家政策红利的体现,但能否妥帖入账,考验着财务人员的基本功,核心要点再强调一遍:
- 辨明类型是前提! 增值税/附加税返还?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退税?代扣手续费?类型不同,科目迥异!
- 科目运用是关键! 增值税等返还 → 其他收益/营业外收入;企业所得税汇缴退税 → 冲减当期所得税费用!务必牢记!
- 凭证齐全保平安! 《税收收入退还书》是命根子,银行回单、完税证明、政策依据一个都不能少。
- 持续学习避新坑! 税收政策不断更新,会计准则也在演进,保持学习才能避免掉入新陷阱。
下次当财务小张再看到银行账户里的退税时,相信她一定能从容不迫地翻开凭证簿,稳稳当当地写下那笔正确的分录,账目清晰,税企关系才能更和谐,企业才能真正安心享受政策带来的红利!
赶紧检查一下去年的账本,看看你家的税收返还,入对科目了吗? ✅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