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税制与税收返还,钱袋子里的家庭经济学,中央地方怎么分钱又发红包?

想象一下,一个大家庭要过日子:柴米油盐、孩子学费、老人看病、房子维修……样样都要花钱,钱怎么挣?挣来的钱怎么分?分完了之后,如果弟弟妹妹家临时有困难,大哥大姐要不要帮一把?这其实就是国家财税体系——特别是分税制税收返还——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看似高大上、实则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分钱”与“返钱”的艺术。

分税制:家里的钱怎么分?中央地方的“分账协议”

在1994年之前,咱们国家的财政体制是“包干制”,简单说,就是地方每年给中央交个固定数或者按比例上交,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听起来挺美?但问题来了:经济好的地方留得多,发展更快;经济弱的地方留得少,发展更慢,差距越拉越大,中央想干点全国性的大事(比如修大工程、搞国防、支援欠发达地区),发现兜里钱不够用了,调控能力被削弱。

1994年,一场深刻的财税体制改革拉开帷幕——分税制闪亮登场!它的核心逻辑,就是按照税种的性质和重要程度,清晰地划分哪些钱归中央爸爸,哪些钱归地方妈妈,哪些钱大家按比例“分着花”,这就好比家里重新定了规矩:

  1. 中央的“私房钱”(中央固定收入): 这主要是关乎国家命脉、宏观调控、统一市场的大税种。

    • 关税: 进口商品过大门收的钱,归中央管天经地义。
    • 消费税: 对烟酒、高档化妆品、成品油等特定商品征收,引导消费同时充实中央财力。
    • 车辆购置税: 买新车时交的税,也是中央的。
    • 央企利润、银行保险总部税收等: 这些“大块头”赚的钱主要归中央。
  2. 分税制与税收返还,钱袋子里的家庭经济学,中央地方怎么分钱又发红包? 分税制与税收返还关系 第1张

    地方的“零花钱”(地方固定收入): 这些税种与地方经济发展、民生服务联系更紧密。

    • 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 谁用地、谁有房,地方收钱来搞本地建设和公共服务。
    • 车船税: 你的车船在本地跑,税归地方。
    • 土地增值税、契税、耕地占用税: 跟土地、房子交易密切相关,地方管理成本高,收益也归地方。
    • 环境保护税、资源税(海洋石油资源税归中央): 谁污染、谁使用本地资源,谁交钱给地方用于治理和保护。
  3. 家庭的“公共储蓄罐”(中央地方共享收入): 这是最大头的部分,也是分税制的精髓所在,几个最重要的税种,中央和地方按约定好的比例分成,像一个家庭共同储蓄罐:

    • 增值税(VAT): 商品流转过程中的“增值”部分征税,这是目前中国第一大税种,现行标准是中央拿50%,地方拿50%,这钱盘子巨大,是中央和地方最主要的财力来源之一。
    • 企业所得税: 企业赚了利润要交的税,大部分央企、银行保险总部的所得税归中央;其他地方企业的所得税,中央拿60%,地方拿40%(营改增后过渡期比例)。
    • 个人所得税: 个人赚了钱交的税,目前中央拿60%,地方拿40%,这钱跟地方吸引人才、提升居民收入息息相关。

分税制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

  • 中央更有钱办事(“强中央”): 中央集中了主要财源,能更好地办全国性的大事要事,宏观调控更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地方有明确预期(“明地方”): 地方知道自己能收哪些税、能分多少共享税,收入来源更稳定、透明,有利于规划本地发展。
  • 全国市场更统一: 减少了地方为争税源搞“地方保护主义”的冲动,商品流通更顺畅。

但分税制也带来一个核心挑战:

  • 事权和财权不匹配: 地方(尤其是基层县乡)要承担大量的具体事务:教育、医疗、社保、治安、城市维护、环境保护……责任重得很!但分税制下,地方拿到的钱(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常常不足以覆盖这些刚性支出,这就好比,家里弟弟妹妹负责买菜做饭打扫卫生,但钱袋子大部分在哥哥手里攥着,弟弟妹妹难免捉襟见肘。

税收返还:大哥给弟弟妹妹的“财政红包”与“周转金”

为了解决“地方钱不够花”这个核心矛盾,“税收返还”这个重要的机制就登场了,它就像是分完钱之后,中央根据各种规则和需要,再拿出一部分钱返还给地方,这可不是简单的“还钱”,而是国家调节区域财力差距、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特定政策目标的关键手段,主要形式有:

  1. “两税”返还(最基础、规模最大的返还): 这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设计的“定心丸”,为了减少改革阻力,中央承诺:以1993年地方实际得到的“消费税+增值税(75%部分)”收入为基数,以后年度中央从共享中多拿的部分(即增值税75%部分中央拿走的增量),按一定系数返还给地方,简单说,“基数内”的保证给你,“超基数”的增长部分也返还一部分给你,保证地方既得利益不受太大冲击,并分享增长红利。 这就像一个“保底+分成”的协议,虽然随着时间推移,返还比例和计算方式有所调整,但它至今仍是转移支付体系中的基石之一。

  2. 所得税基数返还: 2002年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改革(从地方税改为共享税)时,采用了类似的思路,以某年为基数,中央在分享所得税增量收入的同时,按一定规则返还部分给地方,确保地方原有财力水平。

  3. 体制性补助/上解: 这是对特定地区(主要是财政困难地区)的固定补助,或者要求财力较强地区固定上解部分收入给中央进行再分配,具有很强的平衡地区间财力的作用。

  4. 专项转移支付(“戴帽子”的钱): 这才是目前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返还”形式(广义上)。 中央为了实现特定的国家政策目标(如脱贫攻坚、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房建设等),设立专项资金,“戴帽”下达给地方,要求必须专款专用。

    • 均衡性转移支付: 纯粹为了弥补地方财政收支缺口,不指定具体用途,地方自主权相对大些,重点照顾“老少边穷”地区。
    •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补偿那些为了保护生态(如限制工业发展)而牺牲经济发展机会的地区。
    • 产粮大县奖励资金: 奖励那些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的农业县。
    •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资金: 确保全国孩子都能“有学上、上好学”。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 保障居民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 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 支持地方建公租房、棚改房等。
    • ……不胜枚举,种类繁多。
  5. 特定政策退税/返还: 这是最直接体现“返还”字面意思的形式,也是企业和个人感受最深的。 国家为了鼓励特定行业、区域发展或减轻特定群体负担,会出台政策,将纳税人已经缴纳的部分税款退还给纳税人(通常是地方先征,中央或地方再退),典型例子:

    • 增值税留抵退税: 这是近几年力度最大的政策之一,企业购进设备、原材料等形成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如果大于它销售产品产生的销项税额(即存在“留抵税额”),以前只能等后期慢慢抵扣,现在国家大手笔直接把这部分“垫付”的钱提前退还给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制造业等),相当于国家给企业“发红包”注入现金流。 2025年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就是中央财政拿钱(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地方),退还给符合条件的企业,极大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
    • 出口退税: 为了鼓励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对出口商品在国内已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予以退还,使其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这是外贸企业的“生命线”之一。
    • 扶持特定区域的税收返还政策: 比如西部大开发、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可能给予一定比例的返还奖励(由地方财政承担),吸引投资。
    • 促进创新的税收返还: 如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等政策。

分与返的辩证法:分税制与税收返还如何“共舞”?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分税制与税收返还之间紧密而深刻的联系:

  1. 分税制是“因”,税收返还是重要的“果”与“解药”: 分税制集中了财力,但也客观上造成了基层财政困难、区域差距等问题。税收返还(尤其是大规模转移支付)正是中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平衡区域发展、保障公共服务而采取的核心再分配手段。 没有分税制形成的中央财力集中,大规模的、有效的转移支付和特定退税就无从谈起。

  2. 税收返还是分税制平稳运行的“润滑剂”和“稳定器”: 通过“两税”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等,保障了地方既得利益,减少了改革阻力;通过均衡性转移支付等,弥补了地方收支缺口,确保基层政府“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引导地方财力投向国家战略重点领域(教育、医疗、环保、农业等),没有这些返还机制,分税制可能因地方财力不足而难以持续。

  3. 特定政策退税是分税制框架下实现宏观调控的“精准滴灌器”: 在分税制确立的央地收入分配大框架下,国家运用税收返还(退税)工具,可以精准地调节经济、扶持特定产业和区域、应对危机(如疫情期间的留抵退税)、改善民生,这种灵活性是刚性分税制度的重要补充。

  4. “分”与“返”共同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 分税制保障了中央权威和全国一盘棋的能力;税收返还则体现了对地方差异的尊重和对区域协调、社会公平的追求,两者结合,共同构建了适应中国国情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又兼顾地方活力的财税治理体系。

现实图景:钱袋子里的故事与我们息息相关

理解了分税制和税收返还,我们就能看懂很多身边事:

  • 为什么老家的学校、卫生院这几年条件变好了? 很可能得益于中央下拨的义务教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 为什么西部一些生态保护区不搞大开发也能有稳定收入?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提供了重要补偿。
  • 为什么2025年那么多企业突然收到税务局退的“大红包”? 那就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在发力。
  • 为什么出口企业能轻装上阵参与国际竞争? 稳定高效的出口退税机制是关键支撑。
  • 为什么一些高科技园区、自贸港能给出诱人的税收优惠? 地方在权限内运用税收返还(奖励)政策吸引投资。
  • 为什么国家能迅速调动资源应对地震、洪水等大灾? 强大的中央财政储备和转移支付能力是后盾。

一场永不停歇的“平衡木”艺术

分税制与税收返还的关系,就像一场精妙的双人舞,也像在走一根永不停歇的平衡木,既要保证中央有足够的力量把握大局、推动公平,又要激发地方的活力、满足差异化的需求,每一次税制改革的讨论(如健全地方税体系、进一步厘清央地事权与支出责任),每一次转移支付结构的优化(如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整合专项转移支付),每一项退税政策的出台与调整,都是为了让这场“分钱”与“返钱”的舞蹈更加和谐、高效。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财税体系看似遥远,实则深刻影响着家门口学校的质量、医院的设备、公园的环境、道路的畅通,以及企业能否轻装前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理解分税制与税收返还的“共舞”,就是理解国家治理逻辑的一把钥匙,也是理解我们自身生活如何被宏大制度所塑造的一个窗口,钱袋子里的乾坤,藏着的是国家发展的密码,也是民生福祉的温度计。

分税制与税收返还,钱袋子里的家庭经济学,中央地方怎么分钱又发红包? 分税制与税收返还关系 第2张
微信号:15137101602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
智小账专业税筹团队,专注税收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