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公司必看!这些返税条款能省一台摄影机💰

你正忙着协调剧组档期、盯着预算别超支,突然听说隔壁剧组因为“返税”省了一大笔钱,买了新设备?别懵,这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影视行业独有的财税“隐藏福利”!但想拿到这笔钱,可得摸清门道。

为什么影视行业总能“返税”?

说到底,这是各地政府抢着要你留下的诚意金!拍电影电视剧,能带动当地消费、提升城市知名度、还能拉动就业,好处太多了,为了吸引更多剧组落地,各地纷纷推出五花八门的财税优惠政策,形成一个个“政策洼地”,剧组精打细算,哪里的返税政策好,拍摄成本低,自然就流向哪里,很多热门拍摄基地的崛起,背后都有这些政策的强力支撑。

影视制作返税特殊条款,到底“特”在哪?

  1. 地方特色“大礼包”:力度大、名目多

    • 直接“发红包”: 别的地方返税可能抠抠搜搜,但在热门影视基地,你交的税,政府可能按比例“返还”给你,简单粗暴。
      • 海南: 自贸港政策下,符合条件的影视企业,企业所得税能按 15% 征收(比标准25%低10个点!),高端影视人才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政府还可能给你“补”回来。
      • 江浙沪(如东阳、无锡、上海等): 这是老牌“影视税优区”,你的公司在这里注册或项目在这里立项、拍摄、制作,交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通常是交税额的40%-50%),政府可能按 20%-40%甚至更高 的比例返还给你,拍个网剧省下几十万设备租赁费,真不是梦!
      • 新疆霍尔果斯(曾非常火爆): 虽然政策收紧,但当年企业所得税“五免五减半”(前5年全免,后5年减半)的超级优惠,直接催生了“注册经济”的狂潮,大批影视公司扎堆落户,足见政策威力,虽然现在审核严了,但历史经验证明地方政策的爆发力。
    • 制作费用“加油包”: 不只是返税,有些地方直接补贴你的制作成本!比如你在当地花的钱(场地租赁、本地人员劳务、住宿餐饮、设备租赁等),达到一定数额,政府可能按比例给你 现金补贴,比如横店、青岛等地就有类似政策,实实在在降低你的拍摄成本。
  2. 影视公司必看!这些返税条款能省一台摄影机💰 影视制作返税特殊条款 第1张

    制作环节的“精打细算”:抵扣、折旧有门道

    • “大块头”设备能加速损耗抵税: 摄影机、灯光、录音设备、大型道具……这些动辄几十上百万的固定资产,税法允许你“加速折旧”,简单说,就是允许你在设备使用的 前几年多算损耗成本,从而 减少前几年的利润,少交企业所得税,这相当于把后期的税提前“返”给你,改善剧组前期的现金流,对于设备投入巨大的剧组,这是笔可观的“隐形返税”。
    • “软件”投入也能变相省钱: 请编剧写剧本、找设计师做特效、付给导演、演员的巨额片酬(尤其涉及境外人员复杂的税务代扣代缴)……这些看似纯花费,但在规范的税务处理下,只要是 真实、合理、与制作相关的支出,都能作为成本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扣除,成本扣得越多,利润越少,税就越少,请个好会计,确保这些花销都合规地“变成”成本,就是在“返税”。
    • “在路上”的花费也能算: 剧组全国甚至全球跑,交通费、住宿费、外景地费用是大头,税法规定,这些 差旅费、外景拍摄发生的合理费用,只要能证明与拍摄直接相关、有合规票据,都能计入制作成本抵扣利润,别小看这笔钱,大剧组常年在外,省下的税可能够租几辆豪华房车了!
  3. 人才个税的“温柔一刀”:

    • 地方“抢人”福利: 为了吸引明星、名导、金牌编剧落户,不少地方对认定的 高端紧缺影视人才,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主要是片酬、劳务报酬等产生的巨额个税)的地方留成部分,会按很高比例(如 70%-90%甚至全额)返还给个人,这对动辄片酬千万的明星大腕吸引力巨大,也是剧组能请到大咖的谈判筹码之一,这需要个人在当地有纳税关系(如工作室注册地、或主要劳务发生地被认定在当地)。

想稳稳拿到“返税”,这些坑千万别踩!

  1. “皮包公司”陷阱: 为了拿地方返税,随便注册个空壳公司?税务局和广电部门现在火眼金睛!要求公司在当地 有真实办公场所、实际经营团队、真实的项目落地和持续经营能力,只挂名不干活的“空壳”,分分钟被清理出局,到手的返税还得吐出来,甚至面临处罚,某知名影视公司曾在霍尔果斯注册大量空壳公司,政策收紧后狼狈注销,教训深刻。

  2. “移花接木”成本: 虚增制作成本、把与项目无关的费用硬塞进来抵扣?这是 偷税漏税!金税系统越来越强大,票据流、资金流、合同流、物流(服务流)“四流合一”是基本要求,不合规的发票、虚假合同、资金回流等把戏,风险极高,曾有剧组为冲成本,虚开大量服装道具发票,结果被稽查,补税罚款还影响声誉。

  3. “糊涂账”要不得: 影视项目投资结构复杂(联合投资、多方分账),成本归集混乱,收入确认不清……自己都算不明白账,怎么让税务局相信你的成本是真实的?又怎么能准确申请到应得的返税?必须建立 清晰、规范、专业的财务核算体系,按项目单独核算成本收入,票据、合同、验收单等凭证齐全。

  4. 政策“说变就变”: 地方财税政策稳定性相对较差,可能因财政状况、上级政策调整而改变甚至取消,去年谈好的高比例返还,今年可能就调低了。签投资协议、做预算时,要把政策变动的风险考虑进去,别把返税收入当成板上钉钉的钱,最好在合同中明确政策变动的风险分担。

  5. “包税”大坑: 某些地方或园区招商人员拍胸脯保证“包税”、“核定征收极低”,但国家三令五申严禁违规税收返还和核定征收,这些承诺往往 不靠谱、不合法、不可持续,一旦被查,补税罚款的责任还是得制作方自己扛,别贪图一时“便宜”。

实战锦囊:把“返税”变成实打实的利润

  1. 选址就是选钱: 项目启动前,别只盯着场景资源!深入研究目标拍摄地的最新、最细的影视财税扶持政策,海南的所得税优惠?浙江的制作成本补贴?哪个更匹配你的项目类型和预算结构?带着专业财税顾问去和地方政府谈,争取最优条件,某中型网剧剧组,通过仔细对比,最终选择在浙江某地拍摄,叠加利用返税和制作补贴,硬生生省下近60万,相当于多了一笔可观的后期特效预算。

  2. 财税顾问要早请: 别等拍完了、账乱了才找会计!在 项目策划、合同签订、预算编制阶段,就让熟悉影视行业特殊性的专业财税顾问介入,他们能帮你设计最优的税务架构(比如设立SPV项目公司)、规划成本归集路径、审核合同涉税条款(特别是演员片酬的税务安排)、确保票据合规,为后续顺利申请返税和成本抵扣打下坚实基础。

  3. 合同抠细节: 投资协议、联合制作合同、演员/导演聘用合同、设备租赁合同、服务采购合同……所有重要合同,必须明确税务条款!

    • 返税收入归谁?(投资方按比例分?还是给制作方作为执行费用补偿?)
    • 代扣代缴义务谁承担?(特别是涉及外籍演职人员)
    • 成本票据如何提供和归集?
    • 因政策变动导致的返税损失如何分担? 白纸黑字写清楚,避免日后扯皮。
  4. 证据链要完整: 从项目立项批复、拍摄许可证,到每一张场租发票、每一笔人员劳务支付凭证、每一次设备租赁合同及付款记录、差旅报销单据……建立完整的、按项目归集的财务档案,申请返税时,这些都是证明你真实、合规支出的铁证,一个项目一个档案盒,井井有条。

  5. 动态跟踪政策: 地方政府官网、财政/税务/宣传(广电)部门公众号、专业影视财税服务机构的信息,要 保持关注,政策有风吹草动(比如提高了门槛、调整了比例、更新了申报流程),第一时间评估对项目的影响,及时调整策略。


影视制作这行,每一分预算都得花在刀刃上,吃透“返税”这门学问,省下的真金白银,可能就是下一部作品里那个惊艳的镜头、那段震撼的音乐、或是请到心仪演员的关键筹码。

与其在杀青宴上为超支发愁,不如开机前就找个懂行的财税搭档,毕竟省下的税钱,足够为剧组加餐好几个月,或者——买下你心心念念的那颗电影镜头了。

影视公司必看!这些返税条款能省一台摄影机💰 影视制作返税特殊条款 第2张
微信号:15137101602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
智小账专业税筹团队,专注税收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