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返税双福利!手把手教你省税组合拳
高新企业15%税+返税双福利!搞懂这些,一年轻松省下几十万不是梦!**
“王总,听说你们公司去年评上高新技术企业了?那企业所得税直接从25%降到15%了,省了不少钱吧?” 朋友老李在饭局上羡慕地问道。
王总笑着摆摆手:“15%税率是基础福利!我们区里还有‘返税’政策,上个月刚收到一笔钱,相当于实际税负才10%出头!这才是真正的大红包!”
老李瞪大了眼睛:“返税?还有这种好事?快给我说说!”
如果你也和老李一样,只知道高新技术企业能享受15%的优惠税率,却对更诱人的“返税”政策知之甚少,甚至根本不知道这回事,那这篇文章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作为财税领域的“老司机”,今天就用最直白的大白话,给你讲透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和“返税”这两大省钱利器的门道,手把手教你合法合规地把税负“打下来”!

国家级大礼包:15%优惠税率,真金白银的减负
国家为了鼓励企业创新,对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出了一个超级福利:企业所得税率从普通的25%直接降到15%!
省多少?算笔账就明白了! 假设你的企业一年利润是1000万元:
- 普通企业: 企业所得税 = 1000万 × 25% = 250万元
- 高新技术企业: 企业所得税 = 1000万 × 15% = 150万元
一年直接省下100万! 这省下来的100万,够你多招几个研发大牛,或者多买几台先进设备,实实在在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想拿这15%?先过“高新认定”这道关! 别以为这钱好拿,想享受15%的优惠税率,你的企业必须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这个认定门槛可不低,核心要求有这几条:
- 硬核科技: 你得有真本事!企业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必须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范围(比如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等)。
- 自主产权: 手里得有“硬货”!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比如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的所有权,并且数量和质量要达到要求(类知识产权1项以上或Ⅱ类知识产权5项以上)。
- 研发投入: 舍得花钱搞创新!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要达到规定标准(根据企业最近一年销售收入规模,分别要求不低于3%、4%、5%)。
- 科技人才: 团队要够“专”!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 高新收入: 技术要能“变现”!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0%。
- 创新能力: 综合实力要强!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包括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企业成长性等)要达标(满分100分,需达到71分以上)。
- 经营守法: 必须是“良民”!企业申请认定前一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或严重环境违法行为。
划重点: 这个认定不是终身制!证书有效期三年,三年期满前,你得主动申请重新认定,通过后才能继续享受15%的优惠税率,很多企业第一年认定过了就高枕无忧,结果到期忘了重新认定,白白损失几百万税金,肠子都悔青了!
地方政府的“加码红包”:返税政策,省上加省!
如果说15%税率是国家给的“标准福利”,返税”就是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和留住高新技术企业,额外掏腰包送上的“惊喜红包”!这才是很多企业省税的真正“大招”。
返税是个啥? 简单说,就是你的企业按15%税率(或者按普通税率25%,但地方为了吸引你,也可能按25%的基数算)缴纳了企业所得税(甚至增值税、营业税等)之后,地方政府根据你实际缴纳的税款金额,从其自身留成(地方财政分成)的部分中,再按一定比例返还给你一部分现金!
返税为啥存在?
- 抢人大战(企业版): 地方政府都希望把优秀的高新技术企业留在自己地盘,带动就业、拉动经济、提升区域科技形象,返税就是最直接的“橄榄枝”。
- 发展经济: 用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 政策灵活性: 国家给了15%的优惠框架,地方在自身财政能力范围内,可以再“加码”吸引投资。
返税能返多少?这才是真金白银! 返税的具体比例、计算基数(是按所得税还是也含增值税?)、返还周期(是按月、按季还是按年?)各地差异巨大!没有全国统一标准! 这是最需要企业主动去了解和争取的。
举个“栗子”更明白: 假设你的高新技术企业注册在深圳南山区(科技企业聚集地),某年缴纳了1000万元企业所得税(已按15%优惠税率计算)。
- 国家政策(15%税率): 你已经比普通企业(25%)省了100万(按1000万利润算)。
- 地方返税(假设政策): 南山区政府可能有规定,对符合条件的优质高新技术企业,按其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企业所得税中央和地方一般是6:4分成,即地方留成40%)的一定比例(比如60%)进行奖励。
- 计算:
- 你缴纳企业所得税 = 1000万
- 地方留成部分 = 1000万 × 40% = 400万
- 返税金额 = 400万 × 60% = 240万
- 计算:
- 实际税负效果:
- 名义税率:15%
- 实际支出税金:1000万(已缴) - 240万(返还) = 760万
- 实际税负率 = 760万 / 利润总额(假设为6666.67万,因为1000万所得税对应6666.67万利润) ≈ 4% !比名义的15%又低了一大截!
再举个更“狠”的“栗子”(部分开发区/园区): 上海张江、苏州工业园区等地,历史上曾有过力度更大的政策(注意:政策会调整!),可能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 增值税: 返还地方留成(通常是50%)的70%-90%。
- 企业所得税: 返还地方留成(通常是40%)的70%-90%。
这意味着,综合算下来,企业的实际税负可能远低于10%!吸引力爆棚!
找谁要返税?怎么拿?
- 找地方政府/管委会/招商部门: 返税政策通常由企业注册地所在的区、县、开发区、园区政府制定和执行。直接去问! 主动联系当地的招商局、财政局、科技局或管委会。
- 看官方文件: 要求提供明确的、书面形式的招商引资政策文件或产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口头承诺不可靠!
- 签协议: 对于重要的、承诺返税力度大的项目,强烈建议在投资落户前,与地方政府签订书面的投资协议或补充协议,将返税政策的具体条款(返还比例、计算基数、兑现条件、年限等)白纸黑字写清楚!这是保障你权益的关键!
- 按流程申请: 即使签了协议,通常也需要企业在纳税后,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的流程(比如每年一季度提交上年度申请),提供纳税证明、企业资质证明(高新证书等)、申请表等材料,主动申请才能拿到返税款,钱不会自动打到账上!
“15%税率” vs “返税”:别傻傻分不清!
这两个概念经常被混淆,但它们完全不同:
特征 | 15%优惠税率 (国家政策) | 地方返税 (地方政府政策) |
---|---|---|
制定主体 | 国家层面 (财政部、税务总局、科技部) | 地方政府层面 (省、市、区、县、开发区、园区政府) |
性质 | 法定税率优惠,直接降低计税基础 | 财政奖励/扶持,事后返还部分已缴税款 |
依据 | 《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产业扶持政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 |
强制性 | 全国统一强制适用 (符合条件必须给) | 非强制,各地差异大,自主制定,可能随时调整或取消 |
稳定性 | 相对稳定 (核心法规不变) | 稳定性较低,易受地方财政状况、政策风向影响 |
兑现方式 | 在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时直接按15%计算 | 企业先按法定税率(含15%)缴纳,事后申请返还 |
前提条件 | 必须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 通常也要求是高新技术企业,但地方可能有额外要求 |
核心区别一句话:15%税率是交税时直接“打折”;返税是交完税后,政府再给你“发红包”(返钱)。
想稳稳拿满福利?这些坑千万别踩!
政策虽好,但操作不当,轻则拿不到钱,重则可能被认定为偷税漏税!务必注意:
- 高新资格是根基,一票否决! 没有有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证书,15%优惠税率和大部分地方返税都无从谈起,务必提前规划认定、重视到期重新认定。
- 研发费用归集是“雷区”! 研发费用的归集范围和比例是认定和后续税务检查的重中之重,费用归集不合理(如把普通生产费用、管理人员工资塞进研发费)、辅助账混乱、证明材料不足,极易被税务稽查,导致资格被取消、补税+罚款!必须建立规范的研发费用辅助账核算制度。
- 知识产权要“真”要“关联”! 买来的专利、软著,如果与企业核心技术、主要产品(服务)没有真实关联,凑数”,认定时会被打低分甚至否决。知识产权的获取和运用要能体现企业的真实创新能力。
- 高新收入占比是“硬指标”! 必须确保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比稳定在60%以上,收入分类要清晰,证明材料要完整(如技术合同、发票、产品说明等)。
- 警惕“空壳”和“突击”认定! 纯粹为了享受政策而临时拼凑条件(如突击买专利、虚增研发费),风险极高,税务和科技部门的监管越来越严,大数据稽查手段日益成熟。享受优惠的基础是企业的真实创新活动和经营。
- 地方返税政策,务必“落地有声”!
- 政策变动风险最高! 地方领导换了、财政紧张了、政策风向变了,都可能让承诺的返税缩水甚至消失。书面协议是王道!
- “画大饼”要警惕! 招商人员口头承诺的高额返税,如果没有正式文件或协议支持,基本等同于空谈。不见兔子不撒鹰!
- 兑现条件要看细! 有些返税政策附带苛刻条件,如必须达到特定投资额、产值、就业人数等,达不到就拿不到钱。量力而行,看清条款。
- 财政实力是关键! 如果当地政府财政吃紧,即使有政策、签了协议,也可能出现延迟支付甚至无法支付的情况。考察地方财政状况很重要。
实战攻略:如何把“双福利”稳稳拿到手?
- 吃透政策,打好基础:
- 老板和财务负责人必须认真学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及《工作指引》,搞清楚认定条件和评分细则。
- 建立常态化的研发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规范的财务核算制度(特别是研发费用辅助账)。
- 提前规划,专业护航:
- 认定工作至少提前6-12个月启动,别等快到期了才手忙脚乱。
- 强烈建议聘请专业靠谱的科技咨询机构或资深财税顾问协助,他们经验丰富,能帮你系统梳理、查漏补缺、准备高质量材料,大大提高认定成功率,避免踩坑,这笔投入绝对值得!
- 盯紧地方,主动出击:
- 企业选址或在当地经营时,主动研究当地政府官网发布的招商引资、产业扶持、科技创新等政策文件。
- 直接拜访招商局、科技局、管委会,咨询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具体奖励和返税政策,争取最优条件。
- 重大投资,务必签协议! 把返税比例、基数、年限、兑现条件、违约责任等写清楚。
- 持续合规,做好“保养”:
- 认定通过只是开始!三年有效期内,持续做好研发投入、知识产权申请与维护、高新收入占比管理、规范财务核算、合规纳税。
- 完整保存所有与研发、知识产权、收入、费用相关的原始凭证和证明材料,随时备查。
- 密切关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更新动态(如高新技术领域调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变化、地方返税政策调整等),及时调整策略。
- 返税申请,及时规范:
- 了解清楚当地返税申请的时间节点、所需材料清单、办理流程。
- 按时、按要求提交完整、真实的申请材料。
- 与负责部门保持良好沟通,跟进审批进度。
高新技术企业的15%优惠税率,是国家对科技创新的真金白银支持;地方政府的返税政策,则是区域竞争下送出的“超级红包”,这两者叠加,能极大降低企业税负,释放更多资金用于研发投入和扩大再生产,形成良性循环。
但记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享受这些“省钱红利”的前提,是企业扎扎实实的创新能力、规范严谨的内部管理,以及对政策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千万别为了“省税”而弄虚作假,本末倒置,税务合规是底线,创新实力才是根本。
建议各位企业家和高管们:立刻行动!
- 自查: 我的企业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基本条件吗?研发费占比够吗?知识产权够硬吗?高新收入达标吗?
- 调研: 我公司注册地(或计划迁入地)对高新技术企业有哪些具体的返税或奖励政策?有没有书面文件?力度多大?
- 咨询: 如果心里没底,马上联系专业的科技政策咨询顾问或资深财税专家,做个全面诊断和规划。
省下的税,就是赚到的纯利润,别让该你拿的“政策红包”,因为你的不了解、不重视、不行动,白白溜走!把这套“省税组合拳”打好了,一年轻松省下几十万、上百万,真不是一句空话!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