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税费返还怎么算?这份通俗计算指南助你轻松拿回钱!
税费返还计算不求人!手把手教你搞懂退税款怎么算(附真实案例)**
每次听说能退回点税款,老板们和财务小伙伴的眼睛都会亮起来,但真到了算钱的时候,看着那些政策条文和表格,是不是感觉像在解一道没有答案的数学题?别头疼!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用最接地气的大白话,把常见的几种税费返还到底怎么算的,给你讲得明明白白,看完你也能自己动手算!
税费返还?先搞懂这钱是从哪退回来的!
简单说,税费返还就是国家把你之前多交的,或者符合优惠政策该退给你的税款,实实在在打回你账户的钱,这可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你应得的!最常见的有这几种:
- 增值税留抵退税: 这绝对是近几年最热的“红包”,当你的企业一段时间内,采购原材料、设备等产生的进项税,远远超过了销售产品/服务产生的销项税,多出来的这部分就叫“留抵税额”,国家看你这部分钱压着难受,符合条件的就允许你先申请退回来,缓解资金压力,这相当于国家给你的一笔“无息贷款”。
- 出口退税: 做外贸的朋友最熟悉,为了鼓励咱中国制造走出国门,国家规定对出口的货物,把在国内生产流通环节交过的增值税、消费税,大部分都给退回来(或者免税),让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有价格竞争力。
- 所得税汇算清缴退税: 企业所得税通常是按季度“预缴”的,等到一年结束了,财务人员要做一次全年大盘点(汇算清缴),一算发现,哎呀,之前四个季度预缴的总和,比全年实际应该交的税还多!这多交的部分,国家就会退给你。
- 其他政策性退税: 比如国家为了扶持某些行业(如软件、集成电路)、鼓励某些行为(如资源综合利用),出台专门的优惠政策,符合条件就能申请退税,还有税务部门自己发现多收了你税(比如计算错误),也会主动退给你。
核心来了!不同税费返还的计算公式详解(一看就懂版)

别被“公式”俩字吓到!咱们用最生活化的语言和例子来解释:
-
增值税留抵退税:这是重头戏!
- 核心公式:
可退的留抵税额 =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 适用的退还比例
- 拆解说明:
-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这个数就在你每月申报增值税的申报表上,清清楚楚写着呢!它就是到申报期结束那天,你账上累积的、还没抵扣掉的进项税余额,这个月你申报表显示期末留抵税额是50万。
- 适用的退还比例: 这个比例国家会根据宏观经济情况和行业特点调整(比如2025年对部分行业明确了比例)。关键点来了: 这个比例不是固定的100%!你需要查询你申请退税时点最新的政策,看看你的企业类型(是小微企业?是制造业?还是批发零售业?)对应能退多少比例,假设最新政策规定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可以按100%退,制造业企业按90%退。
- 可退的留抵税额: 上面两个数乘起来,就是理论上你能退的最大金额,但!这还没完,还有两个重要的限制条件:
- 存量留抵和增量留抵: 国家政策有时会区分,简单理解,“存量”是某个截止日期前就存在的留抵额,“增量”是那个日期之后新产生的留抵额,不同时期政策对存量和增量的退还比例和要求可能不同。
- 退税上限: 最关键的限制!国家怕你“狮子大开口”,规定你申请退的这笔钱,不能超过你申请退税时点往前数6个月(或按政策规定时间段)的增值税全部销售额按适用征收率估算的税额,大白话就是:你退的钱,不能超过你最近半年“理论上”该交的增值税总额(按你的销售额估算),这是为了防止空壳公司、虚假交易骗退税,计算公式通常类似:
退税上限 = 申请退税时点前连续N个月(如6个月)的增值税应税销售额 × 适用征收率
最终实际能退的金额是:实际退税额 = MIN(可退的留抵税额, 退税上限)
- 举个栗子(企业A - 制造业):
- 企业A在2025年7月申请留抵退税。
- 其7月增值税申报表期末留抵税额为120万元。
- 根据政策,制造业企业当期退还比例为90%,则理论可退 = 120万 × 90% = 108万。
- 计算退税上限(假设要求前6个月):
- 2025年1月至6月,企业A的总增值税应税销售额为500万元。
- 企业A适用增值税税率13%。
- 退税上限 = 500万 × 13% = 65万元。
- 实际可退税额 = MIN(108万, 65万) = 65万元。
- 企业A这次能成功退回65万元。 虽然理论能退108万,但受限于近半年的销售规模(65万上限),只能退65万,剩下的留抵税额(120万 - 65万 = 55万)可以继续留在账上,以后月份用于抵扣销项税或者等满足条件再次申请退税。
- 核心公式:
-
出口退税(主要讲生产企业的“免抵退”办法):
- 核心逻辑(分步走):
- Step 1: 剔税 - 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 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FOB) × 外汇人民币牌价 × (出口货物适用税率 - 出口货物退税率)
为什么?因为退税率往往低于征税率(如征13%,退10%),中间这3%的差额,相当于国家没退给你,这部分对应的进项税也不能在国内抵扣了,要从进项税总额里剔除掉。
- Step 2: 抵税 - 算“当期应纳税额”
当期应纳税额 = 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 - (当期全部进项税额 - 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 上期留抵税额
用剔税后的“有效进项税”(全部进项 - 不得免征抵扣额),去抵扣当期内销产生的销项税,再减去上个月剩下的留抵税额,算出这个月在国内业务上需要交多少增值税(可能是正数要交税,也可能是负数形成新的留抵)。
- Step 3: 算尺度 - 确定“免抵退税额”上限
免抵退税额 = 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FOB) × 外汇人民币牌价 × 出口货物退税率
这个数代表国家最多能退给你多少钱(按退税率计算的理论最大值)。
- Step 4: 比较退税 - 得出“当期应退税额”和“当期免抵税额”
- Step 2 的
当期应纳税额
是 负数 (也就是当期期末有留抵税额):- 把 Step 2 的负数绝对值(即期末留抵额)和 Step 3 的
免抵退税额
比较:- 若
期末留抵额 ≤ 免抵退税额
,则:当期应退税额 = 期末留抵额
当期免抵税额 = 免抵退税额 - 当期应退税额
- 若
期末留抵额 > 免抵退税额
,则:当期应退税额 = 免抵退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 = 0
- 若
- 把 Step 2 的负数绝对值(即期末留抵额)和 Step 3 的
- Step 2 的
当期应纳税额
是 正数 (说明内销业务就需要交税,没有多余的留抵额可用于退),则:当期应退税额 = 0
当期免抵税额 = 免抵退税额
- Step 2 的
- Step 1: 剔税 - 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 关键概念解释:
- 免抵税额: 这部分钱,国家允许你不用再交税了,直接用来“抵顶”了内销业务本应缴纳的增值税,它虽然没有现金流入,但实实在在地减少了你的现金流出(不用交这笔税了),和拿到现金退税效果一样。
- 应退税额: 这就是实实在在会打到你银行账户的现金。
- 举个栗子(生产企业B):
- 当期出口FOB价$100万(汇率7.0),退税率10%,征税率13%。
- 当期内销销项税26万。
- 当期全部进项税40万。
- 上期无留抵。
- Step 1: 剔税 = 100万 7.0 (13% - 10%) = 700万 * 3% = 21万
- Step 2: 抵税 = 26万 (内销销项) - [40万(总进项) - 21万(剔税)] - 0 = 26万 - 19万 = +7万 (这个月内销要交7万增值税)
- Step 3: 算尺度 = 100万 7.0 10% = 700万 * 10% = 70万 (免抵退税额)
- Step 4: 比较退税 - 因为当期应纳税额是正7万(没有期末留抵),
当期应退税额 = 0
(没有现金退回)当期免抵税额 = 免抵退税额 = 70万
(这70万可以用来抵顶内销税负,虽然本月内销只产生7万税,但剩下的63万“免抵税额”通常会形成一种“额度”,可能影响下期计算或体现为一种可结转的权益,具体看申报表逻辑,核心是它确实节省了70万的潜在税负)。
- 结果: 企业B本月需要缴纳内销增值税7万元,同时获得70万元的免抵税额(节省未来税负),但没有现金退税。
- 核心逻辑(分步走):
-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退税:这个相对简单直接!
- 核心公式:
应退(或应补)所得税额 =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 适用税率 - 本年累计已预缴所得税额 - 税收减免额
- 拆解说明:
-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这是汇算清缴的核心!财务人员根据税法规定,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做了一大堆调整(比如业务招待费只能按比例扣、不合规发票要剔除、该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要加上等等),最后算出来的、税务局认可的“赚钱数”。
- 适用税率: 基本税率25%,但小微企业有优惠税率(比如5%或10%),高新技术企业是15%等,用对税率很重要!
- 本年累计已预缴所得税额: 就是这一年四个季度,你已经向税务局预缴的企业所得税总和。
- 税收减免额: 如果你符合某些免税、减半征收、所得减免等优惠政策,计算出来的减免金额。
- 结果判断:
- 如果公式结果是 正数:恭喜你,汇算清缴结束,你还需要补税!赶紧把这笔钱交上。
- 如果公式结果是 负数:太好了!这意味着你之前预缴的税款超过了全年实际应缴的总额,这个负数的绝对值,就是国家应该退还给你的企业所得税!比如算出结果是 -3.5万,那你就能退回来3.5万。
- 举个栗子(企业C - 小微企业):
-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经调整后为:90万元。
- 小微企业优惠税率:假设应纳税所得额100万以下部分实际税率5%。
- 全年已预缴所得税:6万元 (每季度按预估利润预缴了1.5万)。
- 无其他特殊减免。
- 计算:
- 全年应纳税额 = 90万 * 5% = 5万
- 已预缴 = 6万
- 应退税额 = 4.5万 - 6万 = -1.5万
- 结果: 国家应退还企业C多缴的企业所得税 5万元。
- 核心公式:
算完就能拿钱?这些关键细节不能漏!
-
时效性是关键! 退税不是你想退,随时都能退,每种退税都有明确的申请时间窗口和条件。
- 增值税留抵退税:通常需要满足连续N个月有留抵、销售额达标、纳税信用等级(通常是A级或B级)等条件,并且要主动在电子税务局提交申请,政策窗口期也可能变化。
- 出口退税:讲究“单证齐全、信息对碰”,收齐报关单、提单、进货发票等单据后,要在规定期限内(一般是出口之日的次年4月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前)申报退税。
- 所得税汇算清缴:年度结束后5个月内(通常是次年1月1日到5月31日)必须完成申报,多缴的税款才能申请退回。
- 务必密切关注你主管税务机关的通知和最新政策!错过时间,退税权利可能就失效了。
-
材料准备要齐全: 光会算不行,证明你“该退”的材料必须备齐,常见包括:
- 退税申请表(电子税务局或大厅领取)。
- 相关的纳税申报表(增值税申报表、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等)。
- 证明业务真实性的凭证:销售合同、采购合同、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出口报关单、形式发票等)、银行收付款凭证、运输单据等。
- 证明符合优惠政策的文件(如高新技术企业证书、软件企业认定证书等)。
- 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资料(如情况说明、计算底稿等)。
- 建议:平时就养成妥善保管所有业务单据的习惯!临时抱佛脚找发票,可能耽误大事。
-
警惕计算中的“坑”:
- 公式里的“销售额”、“离岸价(FOB)”等基础数据必须准确无误。 一个小数点错误,退税款可能差之千里。
- 税率、征收率、退税率要用对! 不同商品、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规模,税率可能不同,务必核实清楚。
- “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免抵退税额”等计算步骤不能跳过。 出口退税的计算环环相扣,一步错步步错。
- 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调整是难点。 税法和会计差异大,最好有专业财税人员把关,或者借助靠谱的税务软件,别自己凭感觉调。
- 退税上限的限制(增值税留抵退税)要牢记。 别光盯着账上的大额留抵激动,先算算近期的销售规模允不允许你退那么多。

微信号:15137101602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
智小账专业税筹团队,专注税收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