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税收返还要交税?财务总监亲述3大误区,每年多缴百万冤枉钱!
“王总,好消息!开发区刚通知,去年我们交的300万增值税,地方留存部分能返120万回来!” 财务小张兴奋地冲进办公室。
王总刚露出笑容,财务总监李姐却皱起眉:“别急,这笔钱怎么入账?要交税吗?去年隔壁厂返还款没处理好,补税加罚款差点拖垮现金流!”
这个场景每天都在无数企业上演,地方为招商引资,常承诺将企业缴纳的税收按比例返还,但当真金白银到账时,财务人员的困惑随之而来:这天上掉的“馅饼”,税务局会不会转头就征走一块?
拆解迷思:地方返还的税款,到底是个啥?
简单说,地方税收返还是指企业正常向国家缴税后,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政策(如招商引资协议、产业扶持办法),从地方财政留存部分中,拿出一定比例或金额,“退”给符合条件的企业。
常见类型包括:
- 增值税返还: 地方留存50%,可能按比例返(如返留存部分的30%-80%)。
- 企业所得税返还: 地方留存40%,返还比例各异。
- 个人所得税返还(针对高管、股东): 地方对高管或股东缴纳个税给予返还。
- 其他税费返还: 如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

关键点:钱来自地方财政口袋,不是税务局直接“退税”。
灵魂拷问:返还的钱,到底要不要再交税?(这才是核心!)
答案令人意外:可能交,也可能不交!这完全取决于返还的“性质”和“名目”。
场景1:稳赚不赔的“免税派” (通常不交税)
- 代收代缴的“过路财神”: 企业只是替税务局“暂收”税款,本身不负担,最常见的就是代扣代缴员工的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
举例: 科技公司为高级人才张三代扣了10万元个税并上缴,地方政府为吸引人才,按政策将这10万中的地方留存部分(假设40%,即4万)返还给公司。
税务处理: 这4万实质是政府把企业“垫付”的税款还回来,企业收到时冲减“其他应收款”或相关成本费用,不属于收入,不交企业所得税! - 明确列明的“财政补贴”: 某些地方政策直接标明返还资金属于“财政补贴”或“政府补助”,并指定了专项用途(如研发、环保)。
政策依据: 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70号),符合特定条件的财政性资金(需有红头文件、有管理办法、单独核算),可作为不征税收入,企业用这笔钱形成的费用或资产折旧/摊销,也不能税前扣除。收到时原则上不交税,但后续使用有讲究!
场景2:暗藏风险的“应税派” (大概率要交税)
- 笼统的“经营扶持”或“奖励”: 这是最常见的“坑”!地方政府文件或协议中仅模糊表述为“经营扶持金”、“产业发展奖励”、“经济贡献奖励”等,未明确其与代扣税款的关系或属于专项补贴。
税务认定: 税务局极可能将其视为企业因满足一定条件(如达到产值、纳税额)而取得的与日常经营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
税务处理: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此类补助应计入企业当年度的“营业外收入”或“其他收益”,全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血泪案例: 某制造企业收到开发区基于其年度纳税总额给予的500万“经济贡献奖励”,未计入收入,次年税务稽查被要求补缴125万(25%)企业所得税及滞纳金,现金流瞬间吃紧。 - 变相的“先征后返”: 部分地方为规避监管,可能与企业私下约定“税收任务”,超额部分通过其他名目(如“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返还,这种操作风险极高,一旦被查实,返还资金不仅需补缴企业所得税,还可能被认定接受虚开发票等,面临更严厉处罚。
企业实操指南:返还款到手,财务这样处理最安全
- 咬文嚼字看文件: 拿到返还政策文件或协议,逐字逐句看返还的依据和名目,是“代扣代缴税款返还”?是“XX专项财政补贴”?还是模糊的“奖励”、“扶持”?这是判断税务性质的生命线!
- “身份证明”要齐全: 向地方政府索要明确说明返还资金性质的正式书面文件或拨款说明,一张简单的银行进账单备注“返税款”是远远不够的,税务局不认!
- 入账科目定乾坤:
- 若能明确是代扣税款返还,冲减原计提的相关负债科目(如“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或对应的成本费用科目。
- 若能明确是符合财税〔2011〕70号文条件的专项财政性资金,计入“递延收益”,后续按支出进度结转,并注意相关费用/折旧的税务调整。
- 若无法明确区分或属于笼统奖励,最保险的做法是:全额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或“其他收益”,乖乖交企业所得税! 宁可多交,别埋雷。
- 单独核算留痕迹: 即使作为不征税收入,也必须对该笔资金进行单独核算,支出凭证清晰可查,这是应对税务检查的关键盾牌。
- 资金用途有影响吗? 返还资金是否交税主要看其来源性质,而非企业实际用途,即使你把免税的研发补贴用于发奖金,也不能改变其不征税收入的性质(但可能违反财政规定);反之,应税的奖励款即使全投入研发,也得先交税。
- 寻求专业外援: 政策解读模糊、金额巨大、性质难以判断时,务必咨询专业税务师或顾问,一份权威的税务意见书,关键时刻能省下百万税款和罚款。
最新风向标:2025年政策收紧,企业需警惕
近年来,国家层面对地方无序税收返还的监管持续收紧,审计署、财政部多次发文要求清理规范违规税收返还,这意味着:
- 合规性要求更高: 地方政府出台返还政策会更谨慎,程序更规范,企业需确保自身享受的政策有合法依据。
- 稽查风险加大: 税务机关对接受地方返还的企业进行重点核查的概率增加,账务处理不合规、性质认定不清的企业首当其冲。
- “筹划”空间压缩: 企图通过复杂操作将应税返还“包装”成不征税收入的难度和风险陡增。
写在最后:
地方税收返还,是政府抛出的橄榄枝,却也可能是税务风险的隐形地雷,记住核心法则:返还性质决定税务命运。 企业财务人员切不可被“返税”二字迷惑,拿到手的真金白银,务必深挖其“出身证明”,用合规的账务处理护航,在财税合规日益严格的今天,一次看似“省税”的操作,可能换来的是更大的经营危机,摸清规则,才能让政策红利真正安全落袋!
某上市公司CFO私下坦言:“我们把所有地方返还款项默认计入应税收入,宁愿多缴百万,也不赌一次稽查风险——合规成本,远低于违规代价。”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