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收到税收返还如何做账?资深会计手把手教你分录处理!
公司银行账户突然多了一笔钱,备注栏赫然写着“增值税退税”或“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退税”!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件好事,钱回来了,现金流更充裕了,但财务部的同事可能瞬间就紧张起来了——这钱该怎么入账? 借什么科目?贷什么科目?摘要怎么写?不同的退税类型处理一样吗?
别慌!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企业收到税收返还款项”的会计分录讲清楚、说明白,让你下次再遇到这笔“意外之财”时,能淡定从容地完成账务处理。
核心原则:分清性质,找准科目
收到税收返还的钱,在会计上记入哪个“口袋”,最关键的是看这笔退税的性质! 这决定了你是记入日常经营的“收益口袋”,还是算作与日常经营没直接关系的“外快口袋”,或者甚至是以前年度多交现在要回来的“纠错口袋”。
记入“其他收益”口袋(最常见!)
- 适用情况: 绝大多数日常发生的、与企业经常性经营活动相关的税收返还或优惠,最常见的就是:
- 增值税即征即退、先征后退: 比如软件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等享受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返还的钱。
- 增值税出口退税(生产型企业免抵税额): 注意哦,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属于代垫性质的退库,不在这里核算(后面会讲)。
- 增值税加计抵减实际抵减的税额: 符合条件的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享受的优惠。
- 符合条件的增值税留抵退税: 这是近几年的热点政策!符合条件申请退回的增量或存量留抵税额。
- “六税两费”减免退回: 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享受的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六税两费”减征政策,如果前期已缴,后期符合条件退回的金额。
- 为什么记这里? 这些返还本质上是国家给企业的税收优惠,减少了企业当期的税金支出,相当于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与企业日常的销售、采购活动息息相关,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及其应用指南,这类返还通常作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计入“其他收益”。(特别注意:2017年新收入准则后,“营业外收入”一般不再用于核算这类日常税收返还了!)
- 经典分录模板:
借:银行存款 XXX元 (实实在在到账的钱) 贷:其他收益 - 增值税返还/所得税返还/税费返还等 XXX元
- 银行存款: 这个好理解,钱到账了,资产增加记借方。
- 其他收益: 这就是那个“收益口袋”,贷方表示收益增加。强烈建议在“其他收益”下设置明细科目,其他收益—增值税即征即退”、“其他收益—留抵退税”、“其他收益—六税两费减免退税”等,这样账目一目了然,年底统计、应对税务检查都清清楚楚。
记入“营业外收入”口袋(较少见)
- 适用情况: 一些非常特殊的、非经常性的税收返还或罚没收入。
- 税务部门因为工作差错,多收了你家企业的税款,现在查实后退还(这叫“误收退税”)。
- 税务稽查后,判定之前的处理有误,现在把多收的税退回来(性质类似纠错)。
- 收到的税务部门退还的税收滞纳金、罚款(因为当初处罚决定被撤销或变更了)。
- 为什么记这里? 这类收入与企业日常经营没有直接关系,属于“天上掉馅饼”或“纠错补偿”,具有偶发性和非经常性,根据准则,应计入“营业外收入”。
- 分录模板:
借:银行存款 XXX元 贷:营业外收入 - 税收返还/退税款等 XXX元
记入“应交税费”口袋(冲减负债)
- 适用情况: 这不算“返还”,而是对前期多计提或多缴纳税款的一种冲回或抵减,最常见的就是:
-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退税: 这是重头戏!年度结束后进行汇算清缴,发现上年度预缴的企业所得税比全年实际应缴的多了,税务局把多交的钱退回来。
- 其他税费多缴退税: 比如季度预缴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发现算多了,申请退回。
- 为什么记这里?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退税,是因为你去年多交了,在去年做账时,你已经把预缴的所得税记入了“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的借方(表示已交),同时确认了所得税费用,现在发现多交了,退税实质上是冲减你前期多确认的“应交税费”负债,同时冲减(或调整)前期的所得税费用(属于重要的前期差错更正或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
- 分录模板(关键!):
- 收到退税时(简化处理,适用于金额不大或非重大差错):
借:银行存款 XXX元 贷:应交税费 - 应交企业所得税 XXX元 (冲减负债)
- 这笔分录减少了银行存款(资产),同时减少了应交税费(负债)。注意,这直接影响了当期的资产负债表,但没有直接影响当期的利润表(所得税费用),因为多交的税是在去年确认的费用,今年退回是冲负债。
- 更严谨的做法(涉及前期损益调整): 如果退税金额重大,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应作为前期差错更正处理:
(1) 追溯调整上年所得税费用 (假设是上年度多交): 借:应交税费 - 应交企业所得税 XXX元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 所得税费用 XXX元 (2) 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余额转入留存收益: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 所得税费用 XXX元 贷:利润分配 - 未分配利润 XXX元 (需考虑盈余公积调整) (3) 实际收到退税时: 借:银行存款 XXX元 贷:应交税费 - 应交企业所得税 XXX元
这种做法更准确地反映了多交的税影响了去年的利润(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最终调整了“未分配利润”),今年收到钱只是负债的清偿。
- 收到退税时(简化处理,适用于金额不大或非重大差错):
特殊处理:出口退税(外贸企业)
- 适用情况: 外贸企业(或部分特定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劳务,按规定申请退还其在国内采购环节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 为什么特殊? 出口退税的本质,不是政府白给你的补贴,而是把你之前垫付给国内供应商的进项税退给你,它本身不产生收益,只是减少了你的采购成本,所以不能计入“其他收益”或“营业外收入”。
- 分录模板:
借:银行存款 XXX元 贷:应交税费 - 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XXX元
- 收到退税款,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这个科目在贷方表示企业应收的出口退税款,更完整的流程是,在采购货物时,确认了进项税额(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申请退税时,这部分可退的进项税会转入“出口退税”专栏,实际收到钱,就冲销这个“出口退税”专栏的金额,整个过程,最终效果是降低了这批出口货物的采购成本。
实战演练:真实案例拆解分录
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来看几个活生生的例子:
案例1:软件企业喜提增值税即征即退
- 背景: 某软件公司符合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实际税负超3%部分即征即退),2025年10月收到税务局退库的增值税款 85,000元。
- 分录:
借:银行存款 85,000.00 贷:其他收益 - 增值税即征即退 85,000.00
- 摘要建议: “收税务局退XX月增值税即征即退税款(软件产品)”。
案例2:制造业收到增值税留抵退税“红包”
- 背景: 某制造业企业符合条件,2025年11月申请并收到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 320,000元。
- 分录:
借:银行存款 320,000.00 贷:其他收益 - 增值税留抵退税 320,000.00
- 摘要建议: “收税务局退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XX号批文)”。
案例3: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退回
- 背景: 某小型商贸公司,符合“六税两费”减征政策,2025年7月,税务局主动退还其第一季度因政策出台前已多缴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 1,800元。
- 分录:
借:银行存款 1,800.00 贷:其他收益 - 六税两费减免退税 1,800.00
- 摘要建议: “收税务局退XX年Q1多缴城建税(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
案例4: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回血”
- 背景: A公司2025年5月完成2025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经税务局审核确认,应退2025年度多预缴的企业所得税 56,700元,该款项于2025年6月到账,公司认为该金额不重大。
- 分录:
借:银行存款 56,700.00 贷:应交税费 - 应交企业所得税 56,700.00
- 摘要建议: “收税务局退2025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多缴税款”。
- 思考: 如果这56.7万金额巨大呢?那就得用前面提到的“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方法了,调整2025年的报表。
案例5:外贸企业收回出口垫付的进项税
- 背景: 某外贸公司出口一批服装,在国内采购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进项税额 42,000元,该批货物报关出口后,公司申请出口退税并获批,收到退税款 42,000元。
- 分录:
借:银行存款 42,000.00 贷:应交税费 - 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42,000.00
- 摘要建议: “收税务局出口退税款(报关单号:XXX,发票号:XXX)”。
避坑指南:会计容易踩的雷区
税收返还在做账时,看似简单,但实务中会计们常常掉进这些坑里:
- 傻傻分不清:退税 vs. 返税 vs. 抵减。 把日常的增值税即征即退记到“应交税费”里(错!应记其他收益),或者把所得税汇算清缴退税当成收益记入“其他收益”(错!应冲应交税费或调前期损益)。核心要问:这钱是优惠补贴?还是退回我多交的?还是还我垫付的?
- 科目用错:还在用“营业外收入”。 新准则下,大部分日常税收优惠返还都该进“其他收益”了,除非是那种非经常性的、偶发的误收退税等。
- 摘要写得太“佛系”。 只写“收退税”,没有具体内容!这等于给未来的自己(或审计、税务稽查人员)挖坑。摘要务必写清:什么税?什么期间?什么原因退?批文号/政策依据? 收增值税留抵退税款(2025年9月增量,依据2025年第XX号公告)”。
- 忽视明细科目。 “其他收益”下面啥也不设,所有退税都混在一起,年底想分析哪项政策给公司省了多少钱?两眼一抹黑!按税种、按政策类型设置明细科目至关重要。
- 企业所得税退税处理不当。 对金额重大的汇算清缴退税,怕麻烦,只用简单分录冲“应交税费”,没有追溯调整上年的所得税费用和留存收益,导致当期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勾稽关系不正确。
- 凭证附件不齐全。 光有银行回单可不够!必须附上税务局的《税收收入退还书》(或电子退库凭证)、相关的退税申请审批表、政策依据文件复印件等。 这是证明业务真实性的关键。
- 跨期处理混乱。 比如12月底申请了退税,但钱次年1月才到,该在哪个期间确认?遵循权责发生制: 如果企业已满足退税条件、金额能可靠计量且基本确定能收到(通常以税务局批准为准),应在满足条件的当期确认(借:其他应收款—应收退税款 / 贷:其他收益或应交税费),实际收到时再冲销“其他应收款”。
锦囊妙计:让税收返还账务清晰无忧
送你几条让税收返还账务处理更顺畅、更合规的实用建议:
- 政策解读是根基: 拿到退税批复,先别急着做账!搞清楚这笔退税的依据是什么政策文件?是即征即退?留抵退税?汇算清缴退?还是出口退?性质不同,账务处理天差地别。
- 明细科目显专业: 在“其他收益”、“应交税费”甚至“其他应收款”下,按税种、按具体退税政策设立清晰的明细科目,其他收益—增值税即征即退(软件产品)”、“其他收益—增值税加计抵减”、“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退)”、“其他应收款—应收增值税留抵退税款”,这绝对是专业和效率的体现。
- 摘要信息要丰满: 摘要栏是你留给未来的备忘录。务必包含:退税税种、所属期间、退税原因/政策名称、关键单号(如退还书号、批文号、报关单号)。
- 附件齐全保平安: 每一笔退税凭证后面,必须附上关键证明文件: 银行收款回单(必备)、税务局开具的《税收收入退还书》(或同等效力的电子凭证)、企业退税申请审批表复印件、相关支持性政策文件(如适用),这是应对内外部检查的铁证。
- 重大差错要追溯: 对于金额重大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退税,不要嫌麻烦,务必使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追溯处理,确保报表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小金额的可以用简化方法。
- 及时沟通勤核对: 财务部门内部以及与税务专员之间,对收到的退税款项性质要及时沟通确认,定期与银行流水、税务申报系统、账上“其他收益”、“应交税费”、“其他应收款”相关科目进行核对,确保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企业收到税收返还,如同在经营的航程中收到一份意外的顺风助力,但这份助力能否在财务账簿上得到准确、合规、清晰的体现,则考验着财税人员的专业功底和对细节的把控。分录的核心在于理解业务实质——这笔钱是国家给的奖励?还是归还我多交的老本?或是补偿我垫付的成本?理解透了,科目自然选得准。
打铁还需自身硬,账目清晰才能走得稳,把这套“税收返还会计分录秘籍”吃透用熟,下次退税到账时,你定能气定神闲地敲出那行漂亮的分录!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