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处理政府税收返还的账务,会计新手也能秒懂!
哎呀,说到政府税收返还,很多财务小伙伴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不是白捡的钱吗?做账应该很简单吧!但实际情况却是——税务处理看似简单,细节却暗藏玄机,税局突然一笔款退到公司账户上,你要是稀里糊涂地记成“营业外收入”,说不定明年审计就得翻车!
别慌,今天咱们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从政策依据到实操分录,把税收返还的账务处理流程掰开揉碎讲清楚,结尾还准备了常见坑点预警,绝对干货满满!
先搞懂核心问题:税收返还到底是啥?
税收返还是政府按政策规定,把企业已经交上去的税款部分或全部退回来的一种行为,注意关键词——“退回已缴纳的税款”,这说明返还的本质不是政府白给补贴,而是把你多交或符合优惠政策的税钱还给你。
常见的返还类型包括:
- 增值税即征即退:比如软件企业超3%税负部分退回,资源综合利用产品退税等
- 所得税汇算清缴后退税:全年预缴多了,次年汇算后退回
- 代扣代缴手续费返还:税局把个税手续费部分返还给企业
- 出口退税:外贸企业老熟人了,严格来说属于退税而非返还
- 专项扶持资金返还:地方政府为吸引投资约定的税收奖励
关键点: 不同类型的返还,会计处理方式完全不同!下面我们分情况讨论。
账务处理核心原则:按返还性质定科目

会计处理不是凭感觉,得看返还款项的经济实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规定,我们需要先判断返还属于:
✅ 情况一: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较少见)
比如政府为鼓励企业购买环保设备,退还部分增值税用于补偿资产购置成本,这类返还应当:
- 确认为递延收益
- 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分期摊销计入损益
✅ 情况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更常见)
多数税收返还属于这一类,又需要细分:
A. 用于补偿已发生的成本费用 →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B. 用于补偿以后期间的成本费用 → 先确认为递延收益,后期再分摊
手把手分录实操:常见情形处理示例
📌 场景1:增值税即征即退(最常见)
这是许多科技型企业的“常规福利”,假设某软件公司当月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收到即征即退税款10万元。
错误做法❌:
很多新人会做借:银行存款 10万,贷:营业外收入 10万
,这会导致收入虚高,且不符合收益性质。
正确做法✅:
退还的增值税属于与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应通过“其他收益”科目核算(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
借:银行存款 100,000
贷:其他收益——政府补助 100,000
如果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可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
为什么?
因为这笔返还是基于你销售软件产品(主营业务)而产生的,与日常经营直接相关,不属于偶发性的利得。
📌 场景2:个税手续费返还
公司代扣代缴员工个税后,税局会按已缴税额的2%返还手续费,假设收到返还金额为5,000元。
第一步:收到款项时
借:银行存款 5,000
贷:其他收益——手续费返还 5,000
(同样地,小企业可记“营业外收入”)
第二步(重要!):税务处理
这笔返还收入需要缴纳增值税(现代服务中的经纪代理服务)和企业所得税哦!很多企业忽略了这一点。
📌 场景3:所得税汇算清缴后退税
年度汇算发现去年预缴多了,税局退回企业所得税20万元。
这种情况最简单,因为是纠正前期多交的税款,直接冲减当期所得税费用:
借:银行存款 200,000
贷: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 200,000
如果是在次年收到退税款,且上年度的决算已完成,建议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
借:银行存款 20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00,000
结转时: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00,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00,000
注意: 这种处理不影响当期利润表,而是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
📌 场景4:地方政府税收奖励/返还
为了招商引资,地方政府承诺企业缴纳增值税、所得税后,按地方留存部分的一定比例(如70%)给予财政返还。
这种返还的实质是政府补助,但与日常经营活动相关,建议计入“其他收益”: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收益——政府补助
完整流程梳理:从收到通知到入账全流程
-
收到税务事项通知书
企业会收到税局出具的《税务事项通知书》或退税批准文件,这是做账的原始凭证依据,一定要妥善保管! -
查询银行到账记录
款项通过银税互动系统直接划拨到公司账户,核对银行回单的金额与通知书是否一致。 -
判断返还性质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根据前面讲的原则,确定返还类型和对应科目。 -
编制记账凭证
根据判断结果,选择正确的会计分录(参考第三部分示例)。 -
相关税务处理
别忘了,除了所得税退税本身不纳税外,其他多数税收返还收益(如手续费返还、即征即退)都需要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哦! -
归档原始凭证
将银行回单、税局出具的《税收缴款书(银行经收凭证)》或退税证明等原始凭证附在记账凭证后面,完成归档。
常见坑点与风险预警(千万注意!)
-
科目用错,利润失真
把所有的返还都扔进“营业外收入”篮子,是新手最常犯的错误,这会导致财务报表中“其他收益”和“营业外收入”的核算内容不准确,影响财报使用者对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判断。 -
遗漏增值税义务
个税手续费返还收入需要按“经纪代理服务”缴纳增值税,很多企业完全没意识到,存在补税和缴纳滞纳金的风险。 -
凭证不全,审计通不过
只有银行回单,没有税局的相关批复文件或通知书作为支撑性材料,外部审计时,这笔收入的真实性会受到质疑。 -
混淆“税收返还”与“财政补贴”
税收返还是基于已缴税款的返还,而财政补贴可能是政府为特定项目给予的无偿拨款,后者可能要求专款专用,需要计入“递延收益”并按项目进度分期结转。 -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未调整
对于计入“其他收益”或“营业外收入”的返还款项,已经增加了利润总额,所以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时,无需再作纳税调整,但如果将其冲减了“所得税费用”,则需要注意是否需要进行纳税调增处理。
处理政府税收返还,就像处理一件看似普通的快递——拆开之前你永远不知道里面是“惊喜”还是“陷阱”,作为财务人员,我们绝不能只当个“记账员”,看到钱进账就盲目做收入。多问一个为什么、多查一份政策依据、多思考一步业务实质,才能让账务处理既合规又精准。
希望这篇梳理能帮你理清思路,下次再遇到税收返还,就能从容不迫地搞定它!如果还有不确定的地方,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拿起电话咨询你的专属税务顾问,或者直接向当地税务机关确认。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