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政府税收返还的会计分录,手把手教你做账,老板看了都点赞!
哎呀,王会计这两天可算是松了口气!为啥?公司账户上突然收到了一笔来自税务局的款项,备注写着“税收返还”,钱是到账了,可这账该怎么记呢?王会计挠破了头:这算是收入?还是冲减费用?会不会影响利润?别急,今天咱们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这笔“意外之财”的来龙去脉和会计分录给你讲得明明白白!
税收返还到底是啥?可不是天上掉馅饼!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政府为啥好好的要把税退给你?这可不是发福利,而是实打实的政策红利,常见的税收返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
即征即退:最常见的就是增值税即征即退,比如你们公司是软件企业,或者从事资源综合利用,国家为了鼓励你们,规定你们交了增值税后,符合条件就能按一定比例把钱退回来,这相当于你刚交钱,税务局转身就按政策还你一部分。
-
先征后退:这个和即征即退有点像,但流程上可能稍慢一点,同样是依据国家相关政策。
-
出口退税:外贸企业都懂,为了鼓励出口,对出口商品已经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进行退还,这是国际通行惯例。
-
汇算清缴退税:比如企业所得税,平时每个季度预缴,年底汇算清缴时一算,发现多交了!税务局就会把多交的部分退给你。
-
扶持奖励: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或鼓励特定产业发展,会承诺将地方留成的一部分税收以奖励的形式返还给企业,这种虽然本质是政府补助,但名义上也常常叫做“税收返还”。
你看,情况还挺复杂吧?所以做分录前,第一件事就是要搞清楚这笔钱到底是什么性质,依据的是哪个文件,最好把相关的政策文号、退款通知书都保留好,这都是做账的原始凭证。
核心原则记心间:性质决定科目!
在动手做分录前,咱们得把握一个核心原则:这笔返还的税款,最初是计入哪个成本的?
- 如果当初交税时,是计入了“税金及附加”(比如消费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或者“所得税费用”,那么返还时,就应该冲减当期相应的成本费用,道理很简单,当初多记了成本,现在回来了,自然要把成本调回来。
- 如果当初交税时,是计入资产成本的(比如购买固定资产时产生的契税,计入了固定资产原值),那么返还时就应该冲减资产的账面价值。
- 对于一些特殊的返还(如部分政府扶持奖励性质的),虽然叫税收返还,但可能更符合“政府补助”的定义,这时就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来处理,可能计入“其他收益”或冲减相关成本。
实战演练:分情况写出完美分录
下面,咱们就针对最常见的几种情况,看看具体的会计分录该怎么写,假设咱们公司是一般纳税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增值税即征即退(最常用!)
背景:你的公司是软件企业,销售自行开发的软件产品,适用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政策,这个月你计算后发现,可以申请退回增值税10万元,钱已经到公司账户。
分析:增值税是价外税,平时你交增值税时,是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或“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核算的,它不直接影响损益,所以收到返还时,也不能冲减成本,而应作为一项专门性质的补助,计入“其他收益”科目,这个科目是专门用来核算与企业日常活动相关、但不宜计入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的政府补助等。
分录如下:
-
申请时(确认应收权利):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增值税退税款 100,000 贷:其他收益 100,000
- 解读:虽然钱没到,但申请获批后,收款权利已经确立,符合权责发生制,这笔收益已经可以确认了。
-
收到款项时: 借:银行存款 100,000 贷:其他应收款——应收增值税退税款 100,000
- 解读:钱到账了,冲掉之前的应收账款,如果申请和收款在同一个月,也可以简化,直接做“借:银行存款 100,000 贷:其他收益 100,000”。
小贴士:如果你公司执行的是《小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其他收益”科目,那么就把它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后退税
背景:上年度公司预缴了企业所得税50万元,今年汇算清缴后,发现实际应缴税额只有45万元,税务局将多缴的5万元退回。
分析:企业所得税是计入“所得税费用”的,当初多交了,导致费用虚高,现在退回,自然要冲减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分录如下:
-
确认退税时(通常在汇算清缴完成后): 借: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5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0,000
- 解读:为什么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因为这笔费用是去年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今年的“所得税费用”,否则会弄乱不同年度的利润,这个科目就是个“中转站”。
-
结转“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余额: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0,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0,000
- 解读:把“中转站”里的钱,最终归入公司的未分配利润里,增加所有者权益,简单理解,就是去年算少了净利润,现在给它补上。
-
收到退税款时: 借:银行存款 5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50,000
- 解读:钱到账,冲掉多挂着的应交税费。
计入资产成本的税收返还(如契税返还)
背景:公司购买办公楼时缴纳了契税30万元,并计入了固定资产原值,后因符合某种优惠政策(如棚改、产业园区扶持),收到地方财政返还的契税15万元。
分析:当初这30万契税是固定资产成本的一部分,现在返还一部分,相当于资产成本减少了。
分录如下:
收到返还款时: 借:银行存款 150,000 贷:固定资产——办公楼 150,000
- 解读:直接减少资产的账面价值,注意,这会影响以后月份的折旧额,需要从下个月开始,按新的账面价值重新计算折旧。
计入“税金及附加”的税收返还(如消费税返还)
背景:某生产应税消费品的企业,依据政策收到消费税返还8万元。
分析:消费税在缴纳时是计入“税金及附加”的,所以返还时应冲减当期的“税金及附加”。
分录如下:
收到返还款时: 借:银行存款 80,000 贷:税金及附加 80,000
- 解读:非常简单直接,成本减少了,利润自然就增加了。
容易踩的坑和注意事项
- 别搞混科目:最忌讳的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计入“营业外收入”,虽然结果都是增加了利润,但会影响报表的准确性和专业性,特别是增值税返还,计入“其他收益”更能反映业务的实质。
- 税务处理要同步:会计上你冲减了费用或确认了收益,那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这笔返还款通常是需要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的!除非政策文件明确规定是免税的,千万别忘了这笔“甜蜜的负担”。
- 凭证要齐全:记账凭证后面一定要附上银行回单、税务局的退税批准文件或通知等原始凭证,这是审计和税务稽查的重点关注对象。
- 及时性:遵循权责发生制,在满足返还条件、能够可靠计量时就应该确认,而不是非要等到钱到账。
收到政府税收返还,会计宝宝们千万别慌张,核心四步走: 第一步,看来源:搞清楚退的是什么税,依据什么政策。 第二步,定性质:判断它原来是进了成本费用,还是资产价值,或是价外税。 第三步,选科目:对号入座,该冲成本的冲成本,该计收益的计收益。 第四步,备凭证:相关资料整理归档,有备无患。
把这套逻辑理顺了,下次再遇到这种“好事”,你就能气定神闲地拿出账本,分分钟搞定分录,保证老板和税务局都挑不出毛病!会计工作就是这样,细节决定成败,把每一个看似简单的业务都吃透做精,你就是公司里那个最靓的仔!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