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返还,政府发给企业的红包该怎么接?
老王经营着一家小型科技公司,上个月会计兴奋地告诉他,公司收到了一笔20多万元的税收返还,老王一边高兴,一边心里直犯嘀咕:“这钱到底是国家给的补贴,还是税务局搞错了?下次还能不能拿到?该咋做账呢?”相信很多企业主和老王有着同样的困惑。
税收返还是政府为了鼓励特定行业、行为或区域发展,以税收优惠形式给予企业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政府补助,说白了,就是企业先按规矩把税交了,之后政府根据相关政策,把已经缴纳的部分税款“还”给企业,相当于国家给企业发的一个“政策红包”。
税收返还的本质:为什么说它是“政府补助”?
要理解税收返还,我们得先搞懂什么是政府补助,政府补助,顾名思义,就是政府无偿给予企业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税收返还完全符合这个定义:
- 来源是政府:钱直接从地方财政或税务机关退回。
- 性质是无偿的:企业不需要额外提供对等的商品或服务,只要符合政策条件就能获得。
- 目的是鼓励和引导:政府不是随便发钱,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励企业从事那些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方向的活动,比如搞研发、招用下岗人员、到西部地区投资等。
税收返还绝不是税务局的“失误”,而是国家一项严肃且重要的经济调控工具,它和那种需要企业先申请、再审批的财政补贴有所不同,税收返还是基于你已经履行了的纳税义务,再按政策给你“优惠回来”。
税收返还的常见“马甲”:你都认识吗?
税收返还政策多种多样,常常“穿着不同的马甲”出现,企业主和财务人员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识别出这些机会:

即征即退:最爽快的“当场返现” 这好比网上购物“确认收货后立马返现”,企业在发生应税行为并申报纳税的当天或短期内,税务机关就直接退还一定比例的已缴税款,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软件产品增值税超税负退税,一家软件公司销售其自行开发的软件产品,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税务部门常常会实行即征即退,这极大地鼓励了软件产业的发展。
先征后退:走个流程的“延时到账” 这种方式下,企业需要先全额缴纳税款,然后按照政策规定,定期(如按季度或年度)向财政部门或税务机关申请退还部分税款,好比你先垫钱买了东西,然后拿着发票去找商家报销,一些针对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业的政策常采用这种模式。
出口退税:国际通用的“贸易利器” 为了让本国产品以不含税的成本进入国际市场,提高竞争力,国家对报关出口的货物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已经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这是外贸企业最熟悉、也最重要的一种税收返还形式,是支持“中国制造”走出去的关键一环。
特定区域或群体的税收返还: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 区域优惠: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对设在特定区域内的鼓励类产业企业,会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免或返还。
- 群体优惠:为安置残疾人、军转干部、下岗再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就业的企业,也会给予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一定比例的税收返还。
税收返还的“规矩方圆”:财务和税务如何处理?
钱到了账上,怎么入账?税务上又该怎么处理?这里面学问不小,处理不当可能引来麻烦。
从财务会计角度看: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税收返还属于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会计处理分两种情况:
- 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其他收益”科目或冲减相关成本费用),你因为去年投入了大量研发费用而获得的税收返还,就直接算作今年的收益。
- 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成本费用或损失的:先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在确认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期间,再计入当期损益。
举个简单的例子:
老王公司因为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获得了一笔20万元的所得税返还,会计在做账时,会做如下分录:
借:银行存款 200,000
贷:其他收益 200,000
(假设采用总额法核算)
这笔钱就堂堂正正地增加了公司当期的利润。
从税务管理角度看:
好消息是,符合政策规定的税收返还,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免征企业所得税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企业需要注意:
- 严格区分:必须清晰界定这笔返还是基于哪个具体政策,保留好所有申请材料、批复文件和银行入账凭证,以备税务机关核查。
- 正确申报: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这部分收入通常需要在申报表中作为“不征税收入”或“免税收入”进行填报。
- 警惕风险:要绝对确保税收返还的合法性,任何通过“空壳公司”、“虚开发票”等不法手段套取的税收返还,都属于偷税漏税,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
企业接好“红包”的实战指南
知道了是什么和为什么,最关键的是怎么做,企业要想稳稳接住政府的“政策红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吃透政策,对号入座 老板和财务负责人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定期关注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以及本地政府官网发布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与自身行业、业务模式、人员结构相关的政策,要深入研究,看看自己是否符合条件,你是做节能环保的,就要重点关注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增值税优惠政策。
规范账务,证据齐全 平时就要把账务做得清清楚楚,税收返还的申请,往往需要完备的证明材料,申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返还,就需要有规范的研发项目立项报告、研发费用辅助账、成果证明等,如果公司账目混乱,费用归集不清,即使符合政策,也可能因为无法提供有效证据而错失良机。
主动沟通,提前筹划 不要等到报税时才临时抱佛脚,对于不确定的政策,可以主动咨询主管税务机关的税收管理员,或者聘请专业的财税顾问,企业可以进行适度的税收筹划,比如通过合理的业务模式设计、组织架构调整,使自己更符合优惠政策的条件,但这必须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进行。
专人负责,动态跟踪 建议在企业内部指定专人(可以是财务人员)负责税收优惠政策的跟踪、研究和申请工作,政策是会变化的,新的优惠会出台,旧的优惠会到期,建立一个动态的政策信息库,确保公司能第一时间抓住机会。
走出常见误区:别让“红包”变“陷阱”
-
税收返还是“白捡的钱”,不用白不用。 正解:税收返还是有明确政策导向的“奖励金”,企业应将其用于政策鼓励的方向,如扩大再生产、加大研发投入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持续享受政策红利。
-
所有退回来的税都不用交企业所得税。 正解:大部分合规的税收返还确实免税,但务必以税务部门的官方认定为准,如果返还的性质界定不清,可能存在税务风险。
-
税收返还是税务局给的“人情”。 正解:这是完全错误的观念,税收返还是依法依规执行的法定政策,不存在任何灰色地带,企业必须通过正规渠道申请,任何试图通过“找关系”获取不当返还的行为都极其危险。
税收返还,这个看似专业的财税术语,其实离我们每一个企业并不遥远,它既是国家支持实体经济、鼓励创新的有力信号,也是企业降低税负、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面对它,企业既不能麻木不仁、“雨我无瓜”,也不能投机取巧、铤而走险。
正确的态度是:主动学习,吃透政策;规范管理,备齐证据;合规申请,用好红利,当国家的“政策红包”发下来时,你才能不仅接得住,更能接得稳,接得好,让它真正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