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捡的税款返还?当心招商返税背后的连环套!
老王最近接了个“好事”,某地招商部门热情邀请他的小厂落户,承诺“企业所得税全免,增值税返还八成”,算下来每年能省几十万,老王连夜签了合同,结果半年后,对方突然失联,原本说好的返税一分没拿到,反倒搭进去十几万“保证金”,这种专门针对创业者的精准诈骗,正在全国多地变异升级。
糖衣炮弹:骗子如何给你画大饼
-
政策包装术
骗子会伪造红头文件,套用“长三角产业转移”“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等真实政策名词,某受害企业主曾收到制作精良的《产业扶持基金实施细则》,落款还带着仿冒的政府电子印章,实则所有联系方式都是虚拟号码。 -
返税比例陷阱
正规政策返税比例通常不超过地方留成的90%,骗子却敢承诺“120%返还”,浙江某县查处的案例中,诈骗团伙甚至制作了虚假的税务系统截图,显示“超额退税待拨付”状态。 -
落地服务全包套路
从代办营业执照到银行开户全程“贴心服务”,实则在这些环节埋雷,有企业发现,对方代办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竟包含非法金融业务,银行账户也被设置为需三方联控的监管账户。
请君入瓮:那些看似正规的签约现场
-
高端场地障眼法
诈骗团伙常租用政府旁写字楼,会议室悬挂仿制锦旗,江苏某市曾查处团伙在政务服务中心对面租用办公室,受害者误以为是与直属机构签约。 -

双簧戏审批流程
故意安排“招商局长”“税务科长”轮番接待,实则全是群众演员,有受害者回忆,所谓领导办公室书柜里文件全是泡面包装纸打印的装饰品。 -
合同文字游戏
仔细查看这类合同会发现:“本协议所述返税金额为税前”“支付周期以财政调度为准”等模糊条款,某企业签的合同里藏着“需累计纳税满500万元启动返还”的隐藏条款。
收割指南:从保证金到配套费的层层盘剥
-
诚意金变形记
初期要求缴纳的2-3万“诚意金”,后期会转为“税收筹划服务费”,广东某制造商被以“提供纳税方案”为由扣留28万元,得到的所谓方案竟是网上下载的税收基础知识PPT。 -
配套费连环扣
当企业开始装修厂房时,会突然出现“园区配套费”“环境协调费”等新名目,有受害者被要求缴纳每平方米200元的“地下管网建设费”,事后发现园区根本未铺设管网。 -
审计验资陷阱
临近返税时要求企业支付“专项审计费”,指定所谓第三方机构出具报告,这些审计机构往往注册在境外,某企业支付的15万审计费最终换来一纸伪造的香港会计师事务所报告。
金蝉脱壳:骗子撤退前的征兆
-
办公地点蒸发术
正规招商机构必有固定办公场所,而诈骗团伙常租用短租办公室,上海某受害者发现,签约时气派的办公区三个月后变成正在招租的毛坯房。 -
人员集体失联
从招商专员到财务总监同时更换手机号,企业微信群里开始出现“系统升级”“领导出差”等托词,有个细节值得注意:真招商人员会用政务微信联系,骗子则偏爱个人社交账号。 -
文件开始矛盾
最后阶段出现的文件往往自相矛盾,比如落款日期混乱、文号重复,某企业收到的“拨款通知书”竟写着已废止的部门名称,明显是套用旧模板未更新。
火眼金睛:识别真假招商的五个关键点
-
查资金流向
正规返税直接入企业对公账户,诈骗团伙则要求转入某科技公司、咨询中心等第三方,河北某县明确要求返税必须通过“金税三期”系统直拨。 -
核政策文件
真的招商政策会在政府官网公示,且不会出现“全额返还”等绝对化表述,有个验证技巧:把收到的文件标题在政府网站搜索,假文件往往搜不到原文。 -
看落地流程
正规流程需要企业先完成税务登记、正常申报,诈骗则反其道而行之,记住这个顺序:工商注册→银行开户→税务登记→正常纳税→按季返还。 -
辨联系人员
真招商干部按纪律不得收受礼品,更不会承诺“包过审批”,可通过12345热线反向查询工作人员姓名与工号是否匹配。 -
验园区实体
要求对方提供园区实时监控画面,或通过卫星地图查看园区实况,有企业曾通过无人机航拍发现,承诺的“七通一平”园区实际是片荒地。
补救指南:已中招企业的自救法则
-
证据固化
立即对签约场所、转账记录、沟通记录进行证据保全,某企业通过恢复微信聊天记录,找到对方承诺“100%返还”的关键证据。 -
多重报案
同时向涉嫌诈骗地、企业注册地公安机关报案,注意保留报案回执,有企业曾因未拿到回执导致超过追诉时效。 -
税务说明
主动向主管税务机关说明情况,避免被认定为恶意税收筹划,某企业及时提交情况说明,避免了后续的税务稽查风险。
最后提醒:真正的税收优惠从来不需要前置费用,所有“先交钱后返税”的模式都是击鼓传花的游戏,当某个招商条件好得不像话时,不妨默念三遍:“凭什么轮到我?”政策红利不该成为赌桌上的筹码,而应是企业稳健发展的助推器,馅饼和陷阱之间,往往只隔着一次谨慎的核实。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