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园区返税新变化,企业如何抓住政策红利?
政策调整的三大核心变化
从“普遍优惠”转向“精准奖励”
过去许多园区为吸引企业入驻,往往采取“一刀切”的返税比例(例如增值税返还地方留存的30%-40%),现在则更注重与企业实际贡献挂钩:
-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占比达标的企业,增值税返还比例可上浮5-10%
- 制造业“智改数转”项目:采购数字化设备金额超500万元的企业,享受所得税“三免三减半”叠加返还
- 总部经济型企业:对在园区设立区域总部且年纳税超2000万元的企业,实行“一事一议”定制方案
案例:苏州工业园区某生物医药企业,因通过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其增值税返还比例从35%提升至42%,仅此一项每年多获得返税约80万元。
新增“经济贡献度”综合评价指标
现在返税不再只看纳税额,而是建立了一套综合评分卡:
- 就业贡献(缴纳社保人数)
- 产业链带动能力(本地采购比例)
- 人才集聚效应(硕士以上学历员工占比)
- 能耗强度(单位税收能耗比)
某南京江宁开发区企业反馈,虽然年纳税额较上年增长20%,但因未完成承诺的新增就业指标,最终返税金额反而下调了3个百分点。
返还周期与流程优化
- 取消“次年返还”旧规,改为按季度预返、年度清算
- 推行“免申即享”服务:系统自动匹配达标企业,资金直达账户
- 建立退坡机制:对新引进企业设置3年梯度返税比例(首年80%、次年70%、第三年60%)
企业应对策略指南

学会看透“名义比例”与“实际到手”
很多园区招商时宣传“最高返还地方留存的90%”,但要注意:
- 增值税地方留存比例固定为50%,所谓90%返还是指留存部分的90%,即总纳税额的45%
- 企业所得税地方留存为40%,同等比例下实际到手金额更少
- 新规要求明确标注计算基数和上限金额
用对“组合拳”实现收益最大化
-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 返税:某常州新能源企业通过同步申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园区专项补贴,实际税负降低约38%
- 跨园区布局:将研发中心设在返税比例高的开发区,生产基地放在用地成本低的产业园
- 把握申报窗口期:每年3月、9月是政策集中申报期,需提前备齐知识产权证书、设备采购发票等证明材料
警惕这些常见误区
- ❌ “返税承诺写进合同就万无一失”(政策调整属于不可抗力,需增设补充条款)
- ❌ “把所有业务都注册在园区”(实际经营地与注册地不符可能被认定为虚开)
- ❌ 忽视后续履约审计(某企业因搬迁生产设备未报备,被追回三年返税款项)
地区差异与特色政策包
苏南地区(苏州、无锡、常州)
- 重点扶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
- 出现“返税+人才房配额+科研经费配套”组合包
- 苏州工业园对院士工作站给予500万元启动资金+增值税全免返还
苏中地区(南通、扬州、泰州)
- 主攻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
- 试行“环保税抵扣”:企业环保投入可按150%折算为纳税贡献
- 扬州某园区对通过绿色认证企业额外奖励返还额度5%
苏北地区(徐州、连云港、宿迁)
- 侧重现代农业、新能源产业
- 实行“基础返还+增量奖励”模式(税收基数以上部分返还比例提高)
- 连云港对出口型企业开辟退税绿色通道(平均缩短时限至3个工作日)
未来趋势与提前布局建议
-
数字化监管成常态
税务系统与电网、社保、海关数据打通,某企业因用电数据与申报产能严重不符被取消返税资格,数据治税”将更精准。 -
ESG评价挂钩税收优惠
南京、无锡已试点将碳排放强度纳入返税考核,预计2025年前全省推广。 -
跨区域税收分成机制
对于在多个园区有经营实体的集团企业,可申请“总分机构税收汇总缴纳”,合理分配各地税源。
建议企业每季度与园区招商部门召开政策对接会,建立专人跟踪政策变化的机制,同时注意规范财务核算(特别是研发费用辅助账),避免因会计科目归类错误影响优惠享受,有家企业就曾因将普通生产人员工资计入研发费用,不仅被要求补税,还失去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资格。

微信号:15137101602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
智小账专业税筹团队,专注税收筹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