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定征收率VS核定应税所得率,老板们搞懂这个,税才交得明白!

李姐在小区门口经营一家热气腾腾的面馆,主营馄饨面条,生意红火,起初,税务人员查看后,认为她账簿不够规范清晰,直接告诉她:“李姐,你这小店,按核定征收率来,每月营业额大概3万,乘以1.5%的征收率,每月交450块税就行了。”李姐觉得简单方便。

两年后,李姐扩大经营,租了更大的店面,请了员工,还专门请了兼职会计做账,年底税务人员评估后说:“李姐,现在规模大了,账也规范了,得换种方式,你们餐饮行业,核定应税所得率通常是10%,假设你今年收入60万,先算出‘核定利润’是6万,再按经营所得税率表(比如适用10%税率),交6000块所得税。”李姐起初有点懵,但搞懂后反而觉得更公平——生意好赚得多自然多交点,生意差就少交。

为什么会有“核定征收”?它其实是税局的“公平秤”

想象一下,你开了个小店,每天忙得脚不沾地,进货、卖货、招呼客人,可能根本没时间也没精力去做一套非常规范、专业的账本,或者,你的业务本身比较特殊,成本费用很难精确计算和证明(比如主要靠个人技能接活的设计师、咨询师),这种情况下,如果税务局非要你按“查账征收”(就是提供完整账本,收入减成本费用等于利润,再按利润交税)的方式来,对你来说可能极其困难,甚至不可能做到。

这就像让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去跑马拉松,要求太高了!对税务局来说,如果大量小规模纳税人、个体户都因为账务问题无法准确计税,也会导致国家税款流失或者征收成本极高。

核定征收率VS核定应税所得率,老板们搞懂这个,税才交得明白! 核定征收率和核定应税所得率 第1张

“核定征收”这种方式就应运而生了。它本质上是一种简化征收管理、提高效率的方法,核心是在纳税人难以准确核算真实利润的情况下,由税务机关根据一定的规则、参数和行业经验,来“核定”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纳税基础,然后据此计算税款。

核心区分:剥开两颗“核桃”,看清里面的“核”

“核定征收率”和“核定应税所得率”,名字听起来像双胞胎,但内核完全不同,它们是“核定征收”这棵大树上的两根重要枝杈。

  1. 核定征收率: “一步到位”的简便法

    • 它核定的是什么? 直接核定一个综合征收率,这个率是个“打包价”。
    • 怎么算税? 极其简单粗暴:应纳税额 = 收入额 × 核定征收率
    • 核心特点:
      • 一步到位: 直接用一个百分比乘以你的收入,税就出来了,中间不涉及计算“利润”。
      • 打包处理: 这个小小的百分比里,已经包含了需要交的税种(增值税、附加税费、个人所得税或企业所得税等)以及这些税种对应的税率,它把计算过程高度浓缩了。
      • 适用范围广: 税务局通常会给规模较小、账证不全、难以核算成本费用的纳税人一个核定征收率,比如街边小店(小超市、早餐店、小餐馆)、提供简单服务的个体户(修理铺、理发店)等,李姐最初的小面馆就是典型例子。
      • 优点: 计算简单到哭!管理成本极低,纳税人省心,税务局也省事。
      • 缺点: 税负与实际利润关联度低。 无论你实际是赚是赔,无论你的成本费用是高是低,只要收入一样,税就一样,生意火爆赚翻时可能觉得划算,生意冷清亏本时,看着税单可能就欲哭无泪了。
  2. 核定应税所得率: “两步走”的利润推算法

    • 它核定的是什么? 核定一个利润率(即应税所得率)
    • 怎么算税? 分两步走:
      • 第一步:计算“核定利润”:应纳税所得额 = 收入额 × 核定应税所得率,这步相当于税务局根据行业一般水平,“推算”出你大概赚了多少钱(利润)。
      • 第二步:计算最终税款: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 适用税率,这里的税率,是个人所得税(经营所得)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表,或者企业所得税的基本税率(通常是25%)。
    • 核心特点:
      • 两步走: 先核定利润(所得额),再用这个利润额去套对应的税率表计算税款。
      • 聚焦“利润”: 核心在于核定出一个“合理”的利润率(应税所得率)。
      • 更贴近实际: 这种方式下,税负与你申报的收入直接挂钩,而收入通常能较大程度反映经营规模和盈利潜力,虽然成本费用没有据实扣除,但通过行业性的应税所得率,一定程度上试图反映不同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餐饮可能核8%-15%,咨询服务可能核15%-30%,因为后者通常成本主要是人力智力,相对利润空间大。
      • 适用范围: 适用于账证相对健全一些,或者虽然账证不够完善但能提供部分成本费用依据,税务机关认为可以核定其利润率的纳税人,规模比纯核定征收率的通常要大些,或者行业特性更明显,李姐扩大后的面馆就属于这种情况。
      • 优点: 相比核定征收率,税负与收入(间接与利润潜力)的关联性更强一些,相对更公平,计算也不算太复杂。
      • 缺点: 应税所得率是固定的行业比例,无法精确反映你个体经营中实际发生的、可能高于或低于行业平均的成本费用,比如你今年装修花了大钱,或者原材料价格暴涨,但核定的所得率不会因此改变。

场景实战:谁适用核定征收率?谁适用应税所得率?

  • 老王的小型装修队

    • 老王带着两三个工人,主要接些家庭刷墙、铺地砖的小活,他文化不高,平时收付款都是现金或微信转账,记在一个小本本上,只记了客户名字、收了多少钱,买了多少材料也是大概记个数,工人的工钱按天算,但没签正式合同,各种零星开支(交通、工具损耗)更没详细记录。
    • 适用哪种? 核定征收率 的可能性极大,因为他的账证极其不全,成本费用(材料、人工、损耗)根本无法准确核实,税务局可能会根据当地同类小型装修队的普遍情况,给他核定一个征收率(比如1.5%-2.5%),老王每月申报收入24万,按1.8%征收率,交4320元税款即可,简单明了。
  • 张工的工程设计工作室(个体户)

    • 张工是资深工程师,出来单干开了个工作室,主要接些小型建筑项目的设计图纸,他租了个小办公室,有电脑等设备,自己就是核心生产力,偶尔外包部分绘图工作,他请了代账会计,有简单的账本,记录了合同收入、房租水电、电脑折旧、外包费用等,但像他自己的人工成本、办公室的隐性成本(比如他熬夜加班的价值)、部分灵活外包的费用凭证可能不够充分完美。
    • 适用哪种? 核定应税所得率 的可能性很高,因为他有相对规范的账务基础(有会计、有记录),能提供主要的成本费用项,但可能在一些细节上(特别是核心人力成本量化)不够充分到让税务局完全采信去查账征收,税务局会依据“工程设计服务”行业的特性,给他核定一个应税所得率(比如25%-35%),假设张工年度收入80万,核定应税所得率30%,则应纳税所得额 = 80万 30% = 24万,查经营所得税率表,24万适用20%税率,速算扣除数10500,则个人所得税 = 24万 20% - 10500 = 37500元,这比他按收入直接乘以一个综合征收率(比如假设是3%,要交2.4万)更能体现设计服务智力密集型、成本相对低的特点。
  • 陈总的软件技术咨询服务公司(小规模企业)

    • 陈总公司有5、6个技术人员,为中小企业提供IT系统咨询,公司有专职财务,账目比较健全,记录了项目收入、人员工资社保、办公租金、差旅费、服务器费用等,但在项目成本归集(特别是不同项目人员工时交叉投入)、部分管理费用的合理性上,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地带,税务局在查账时,对其某些成本费用的全额扣除存疑。
    • 适用哪种? 核定应税所得率 是常见处理方式,虽然公司有账,但税务机关如果认为其成本核算不够准确、依据不足,或者费用列支不合理,可能不认可其自行申报的利润额,转而采取核定应税所得率的方式,税务局根据“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核定应税所得率范围(假设10%-20%),结合公司具体情况,核定其应税所得率为15%,公司年度收入500万,则应纳税所得额 = 500万 15% = 75万,按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假设实际税负5%),应交企业所得税 = 75万 5% = 3.75万,这比直接按收入核定一个征收率更符合其业务实质。

关键差异总结:一张表看清本质

核心要素 核定征收率 核定应税所得率
核定对象 综合征收率 (打包税率) 利润率 (应税所得率)
计税步骤 一步到位:应纳税额 = 收入额 × 核定征收率 两步走
核定利润 = 收入额 × 应税所得率
应纳税额 = 核定利润 × 适用税率
税负关联核心 收入额 (与真实利润脱钩) 收入额 (通过所得率间接关联潜在利润)
包含税种 打包 (增值税、附加、所得税等) 聚焦所得税 (增值税通常另算)
计算复杂度 极简 中等 (需套税率表)
公平性体现 (一刀切) 相对较强 (区分行业利润水平)
典型适用对象 规模小、账证严重不全、成本难核算的个体/小店 账证相对健全但未达查账要求,或成本费用核算存疑的企业/个体户

给纳税人的重要提示

  1. 你没有选择权,但有知情权和沟通权: 你的征收方式(查账、核定征收率、核定应税所得率)是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核查你的账簿设置、会计核算水平、纳税申报情况等因素依法确定的,不是你想选哪个就选哪个,但你有权知道为什么给你核定,核定的依据(征收率或所得率数值)是什么,如果对核定结果有疑问,觉得不符合实际情况(比如你所在行业公认利润很低,但给你核的所得率很高),一定要及时、主动地与你的税收管理员沟通,提供你能提供的任何支持性材料(如房租合同、主要原材料采购发票、同行的大致情况等)进行说明和申诉,有理有据的沟通往往能争取到更合理的结果。
  2. 规模变化了,方式也会变: 就像李姐的例子,如果你的经营规模扩大了(比如请了更多人、租了更大的场地、营业额显著增长),或者你主动规范了账务管理(聘请了专业会计、使用了财务软件、能清晰核算成本和收入),达到了查账征收的要求,税务机关很可能会(也应该)将你的征收方式调整为查账征收,查账征收是按实际利润交税,如果你管理得好,成本费用真实合理,税负可能比核定方式更低、更精准,反之,如果生意萎缩,或者账务管理退步了,税务局也可能从查账征收调回核定征收,这是个动态过程。
  3. “核定”不是“定死”: 无论是征收率还是应税所得率,都不是永远不变的,税务机关会定期(比如每季度、每年)或者根据纳税人的经营变化、行业整体波动等情况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如果整个行业遭遇重大冲击(比如原材料价格飞涨、政策巨变导致普遍亏损),纳税人群体反映强烈,税务机关也可能会重新审视并调整行业的核定标准。
  4. “核定”不是“免税金牌”: 千万牢记,核定征收是在无法准确查账时的一种替代征收方式绝非税收优惠!你仍然负有如实申报收入的法定义务,税务局核定了一个率,是基于你申报的收入来计算的,如果你隐瞒收入,少报营业额,那就是偷税漏税,风险巨大!金税系统的大数据比对能力远超想象,同行业数据、水电能耗、银行流水都可能成为线索,核定征收下更要守住如实申报收入这条底线。

核定征收率和核定应税所得率,如同税务征管工具箱中两把不同的尺子,衡量着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核算能力纳税人的纳税义务,理解它们的分野,并非只为应付考试,更关乎经营中的实际税负与公平感知。

对小微个体而言,核定征收率提供了生存初期的喘息空间;当业务渐稳,应税所得率则架起了通往更规范管理的桥梁,这其中的转换,往往伴随着账本厚度的增加与合规意识的觉醒。

税收征管如同精密导航,选择哪条路径,既要看你的“车辆状况”(核算能力),也需遵循“交通规则”(税法规定),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升级“装备”——规范的账务记录是最好的通行证,当你的账簿能清晰讲述经营故事时,税负也将回归最真实的刻度。

核定征收率VS核定应税所得率,老板们搞懂这个,税才交得明白! 核定征收率和核定应税所得率 第2张
微信号:15137101602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
智小账专业税筹团队,专注税收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