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定征收违法案例大曝光,这些真实故事,让你看清税务陷阱!

核定征收违法案例大曝光,这些真实故事,让你看清税务陷阱! 核定征收违法案例 第1张

小餐馆老板的“瞒天过海”,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
先说说老王的故事,老王在城里开了家小面馆,生意红火,每天客流量不小,核定征收嘛,税务局给他核定了年税额8万元,平均每月交6667元,老王觉得这税交得“肉疼”,就动起了歪脑筋,他怎么干的?嘿,简单!他有两本账:一本对外,只记核定税额的收入;另一本私下记真实收入,真实收入其实远超核定标准——比如核定是按月营业额5万算的,实际他每月能赚15万!老王想:“税务局核定的低,我就按低的报,省下的钱够我换辆新车了。” 结果呢?好景不长,去年夏天,税务局搞了个随机抽查,用大数据一比对,发现老王面馆的电子支付记录(像微信、支付宝)和报税单对不上,电子支付显示每月收入12-18万,可报税只填5万,这下露馅了!税务局上门调查,老王还嘴硬,说“都是朋友转账,不算收入”,但证据确凿,他逃税三年,累计少交税30多万,后果?惨不忍睹!除了补交税款加滞纳金,还罚了50%的罚款,总共掏了45万,老王的小面馆差点倒闭,老婆也跟他吵翻了天,教训是啥?核定征收不是“免死金牌”,税务局现在都用智能系统监控交易数据,你瞒报收入?分分钟被揪出来!生意好是好事,但税该交多少就交多少,别因小失大。

电商卖家的“偷梁换柱”,大数据让他原形毕露
咱们聊聊小美的事,小美是个90后,开网店卖化妆品,核定征收年税额6万元,她聪明反被聪明误——核定征收是按“核定利润率”算税,比如税务局定利润率10%,她实际收入高,却只报核定收入,小美怎么玩猫腻?她利用平台漏洞,把真实销售转到个人账户,不在店铺账上体现,她每月真实销售额20万,核定只报10万,差额部分用现金或私下转账藏起来,小美还得意:“网上生意,税务局查不到细节。” 可去年,税务局升级了风控系统,直接对接电商平台数据,一查,小美的店铺流水和报税单差了一大截!税务局顺藤摸瓜,发现她两年逃税40万,过程挺戏剧性:先是系统自动报警,然后税务人员假扮买家下单,追踪资金流向,小美被抓时,还哭诉“核定征收不就是图省事吗?我又没故意违法”,但法律不讲情面,核定征收的前提是真实申报,她这属于虚假核定,后果?补税加罚款60万,网店被封,信用记录污点,现在连贷款都办不了,小美的教训告诉我们:电商时代,数据透明得很!核定征收省事,但别自作聪明,报税要实打实,否则大数据一出手,你就没处躲。

工厂老板的“低核定”陷阱,竟惹上刑事责任
第三个案例更严重,涉及刑事责任,老张是开小型加工厂的,生产五金配件,核定征收时,税务局根据行业标准核定了年税额12万元,但老张觉得核得太低,实际生意好,年收入上百万,他不仅没纠正,还主动“做低”核定——怎么做的?勾结了个不靠谱的税务代理,伪造文件把核定标准压到8万元,代理帮他编造假报表,显示工厂规模小、设备旧,老张想:“核定越低,税越少,省下的钱投资扩大生产。” 可这招玩大了!税务局在专项稽查中,发现老张的工厂实际产能超标,设备都是新的,一查账,真相大白:老张三年逃税80万,还涉及骗税,过程挺曲折:税务局先是接到匿名举报,然后突击检查工厂,翻出真实账本和银行流水,老张起初狡辩“核定是税务局定的,关我啥事”,但代理扛不住压力,全招了,后果?老张不仅补税120万(含滞纳金),还因“逃税罪”被判缓刑一年,工厂停业整顿,更惨的是,他成了税务黑名单,孩子考公都受影响,这个案例警示:核定征收不是让你“讨价还价”,税务局核定是参考值,你有义务如实申报,如果核定标准明显不合理,该主动申请调整,别等违法了才后悔莫及。

个体户的“合谋骗税”,小聪明惹来大麻烦
最后一个故事,讲的是小李夫妻档,他俩开个小超市,核定征收年税额5万元,小李觉得税交多了,就拉上亲戚朋友玩“合谋”——怎么操作?他让亲戚用假身份办多个个体户执照,每个都核定低税额,然后把超市的真实销售分拆到这些“影子户头”上报税,超市月收入10万,他分到5个核定户各报2万,这样每个户都按低标准交税,省了大半,小李还美其名曰“合理避税”,可纸包不住火!税务局在反欺诈行动中,用AI系统分析关联交易,发现这几个户头资金流向都指向小李超市,调查时,税务人员扮顾客蹲点,记录真实客流量,小李被抓现行,证据链完整: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全在,后果?小李夫妻补税加罚金30万,超市关门,还因“共同逃税”被起诉,他俩在社区做义务劳动,算是轻判了,小李的教训太深刻:核定征收鼓励小本经营,但别动歪心思!合谋骗税是重罪,税务系统现在联网监控,你分拆收入?一查一个准,诚信纳税,生意才能长久。

核定征收违法案例大曝光,这些真实故事,让你看清税务陷阱! 核定征收违法案例 第2张
微信号:15137101602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
智小账专业税筹团队,专注税收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