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定征收要满足啥条件?个体户、小老板必看指南!
** 想走核定征收?先看看你家买卖够不够格!这5大条件缺一不可!
老王在小区门口开了家早餐店,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前两天听隔壁五金店张老板说,他那小店是“核定征收”,不用天天记账算成本,报税也省心不少,老王一听就心动了,跑去税务局也想申请,结果工作人员一了解情况,直接告诉他:“老王啊,你这店暂时不符合核定征收的条件!”
老王懵了:“啥?开个小店缴税还要看‘条件’?这不就是税务局说了算吗?”
其实还真不是!核定征收可不是税务局“拍脑袋”决定的,它有着明确的门槛和规则,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想被核定征收,你的生意得满足哪些硬性条件? 搞清楚了,才能知道这条路子到底适不适合你,省得白跑腿还闹心!
先搞清楚:核定征收到底是个啥“模式”?
想象一下,你邻居家小孩帮小区遛狗赚零花钱,他年纪小,根本不懂记账,每次收的钱和买狗粮的开销都混在一起,物业(相当于税务局)一看,这账根本算不清啊!干脆根据小区遛狗的平均行情、他遛狗的频率,给他估算个大概的收入,按这个来收管理费(税),这就是核定征收的核心思路——在无法准确计算真实利润时,由税务局依法“估算”一个数来征税。

它和主流的“查账征收”完全是两条路:
- 查账征收: 你得有规范的账本,每一笔收入、成本、费用都清清楚楚记下来,最后算出赚了多少钱(应纳税所得额),再按税率缴税,适合账务健全的企业。
- 核定征收: 税务局根据你行业特点、经营规模、地段等因素,直接核定你的收入额或者利润率,套公式算出你该交的税。核心是“算不清”或者“按规定不该算”。
硬核条件一:你的“身份”得对得上号
不是所有类型的经营者都能申请核定征收,税务局主要认这几类“身份”:
- 个体工商户: 这是核定征收最常见的主体!街边的理发店、小吃摊、小超市、维修铺等等,个体户往往规模小、雇人少(甚至就老板自己)、账务处理能力弱,是核定征收的重点适用对象。
- 个人独资企业: 法律上虽叫“企业”,但本质是个人投资经营,承担无限责任,财产和老板个人分不开,这类企业在税收管理上,很多地方参照个体工商户处理,核定征收也比较常见。
- 合伙企业中的自然人合伙人: 如果合伙企业的账本身就很乱,无法准确核算,那么税务局在征收合伙人(是自然人的情况下)的个人所得税时,也可能对合伙人采用核定征收方式。
- 部分小型、账务混乱的企业: 极少数情况下,一些规模非常小、内部管理极其不规范、账目完全是一团乱麻的小公司(主要是有限责任公司),如果实在无法查账,税务局也可能对其企业所得税实行核定征收。但这绝对是少数中的少数,税务局对此非常谨慎! 千万别想着开公司还故意把账做乱去套核定,风险极大!
重点提示: 如果你注册的是正规的有限责任公司,除非有极特殊且正当的理由(并且是税务局认定),否则99.9%都是查账征收!核定征收主要服务于个体户和个人独资企业这类“个人经营者”。
硬核条件二:你家账本确实“理不清”或有硬伤
光身份符合还不够,关键还得证明你确实“算不清账”或者存在无法克服的障碍,税务局主要看以下几点有没有“硬伤”:
- 依法“应该”设置账簿,但没设置: 法规规定达到一定规模的个体户/企业是必须建账的,如果你该建账却没建,空空如也,那税务局只能给你核定了。
- 账簿是“设”了,但形同虚设:
- 账目混乱: 收入成本费用像一锅粥,发票乱塞在饼干盒里,收据和付款记录对不上,银行存款和现金混成一团… 根本看不出经营成果,老王早餐店的账如果只是每天在小本本上画“正”字记卖了多少包子,这显然不行。
- 成本、费用凭证残缺不全: 大量进货没发票(或者只有白条),支付的房租、水电费没正规凭据,给临时帮工发的钱没任何记录,税务局想核实你的成本是多少都找不到依据。
- 收入凭证严重缺失: 大部分收入是现金且不开票,或者开了票但没入账,银行流水和实际收入对不上号,税务局无法确认你到底收了多少钱。
- 账簿登记延迟或大量错误: 三个月才记一次账,或者记账错误百出,数字都对不上。
- 虽然设了账,但逾期不报税,还责令不改: 该报税的时候不报,税务局催你了,你还是拖着不报(或无法提供完整资料),那对不起,税务局有权直接给你核定。
- 计税依据明显偏低还没正当理由: 比如你开在市中心黄金地段、门庭若市的服装店,申报的收入却低得可怜,比隔壁冷冷清清的店还低一大截,又给不出合理解释(如大额亏损、特殊促销等),税务局就有理由怀疑你隐瞒收入,可能启动核定程序来重新估算。
核心就一点: 税务局通过你提供的账本和资料,无法合理、准确地计算出你真实的应纳税额。这个“无法准确计算”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困难,不是你主观上“嫌麻烦不想算”。
硬核条件三:得按“规矩”来申请(流程条件)
满足身份和账务条件,不等于自动就能核定征收了,你得主动“走流程”:
- 启动时机:
- 新办登记时: 在办理工商注册(个体户/个独)和税务登记时,如果你预计自己账务处理能力有限,符合核定条件,可以在初始登记时就向税务局提出核定征收的申请,并说明理由。
- 经营过程中: 如果你原来是查账征收,但因为经营变化(如业务变复杂、请不起会计、确实搞不定账了),发现自己符合核定条件了,需要主动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申请,说明变更理由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证明你账搞不定)。
- 提交材料(关键!): 空口无凭!你需要准备并提交书面申请,通常包括:
- 核定征收申请书(说明为啥要核定)。
- 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 经营者的身份证复印件。
- 能证明你“账务核算困难”的关键证据: 这是核心!
- 经营场所照片(证明规模小)。
- 极其简单的收支记录(证明你确实没能力做规范账)。
- 大量无法取得发票的情况说明(比如供应商都是个人、菜市场采购等)。
- 如果之前是查账征收且账做得很烂,可能需要提供之前的混乱账本(作为反面教材证明)。
- 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材料(各地可能略有差异)。
- 税务局“判案”: 收到你的申请后,税务局不会只听你一面之词,专管员通常会:
- 实地核查: 去你的经营场所看看,了解真实经营情况、规模、用工人数、大概流水。
- 调查取证: 核查你提供的资料是否真实,走访周边同类商户了解行业大概利润水平。
- 综合研判: 结合你的行业、地段、面积、设备、雇工、水电消耗等信息,判断你是否真的符合核定条件,以及如果核定,采用哪种方法(核定应税所得率 or 核定定额)更合理。
- 下达“判决书”: 经过调查审核,如果税务局认定你符合条件,会制作《税务事项通知书(核定征收)》,正式通知你从何时开始采用核定征收方式,以及核定的具体方法(是定率还是定额)、核定的标准(比如核定的应税所得率是多少,或者每月核定应纳税额是多少)。拿到这个通知书,才算大功告成!
硬核条件四:选对“核定姿势”(方法条件)
税务局核定也不是瞎估,主要有两大“套路”,具体选哪种,既要看你的经营特点,也要看当地税务局的管理习惯:
- 定期定额征收(简称“双定”): 最简单粗暴! 直接核定你一个月(或一个季度)的销售额(经营额)和要交的税(所得税额),像老王这种卖早餐的,税务局可能核定他每月销售额2万元,每月固定交500块钱的个人所得税(这只是简化举例)。适合: 规模很小、收入稳定、基本没成本费用波动的小摊小贩(如固定摊位早餐店、报亭、小烟酒店)。
- 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 这种更常见!税务局不直接定你的税,而是核定一个“利润率”(应税所得率),你只需要准确申报(或由税务局核定)你的收入总额,然后用 收入总额 × 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 你的“估算利润”(应纳税所得额),再用这个利润额 × 适用税率 = 你要交的税。适合: 有一定规模、成本费用相对有规律可循,但凭证不全导致成本算不准的个体户/个独(如小型加工厂、小型餐饮店、小型工作室)。
行业所得率参考(具体以当地税务局最新标准为准):
- 批发零售业:4%-15%
- 餐饮业:8%-25%
- 娱乐业:15%-30%
- 建筑业:8%-20%
- 交通运输业:7%-15%
- 其他行业:10%-30%
- 举例: 李姐开了个小服装店(零售),税务局核定应税所得率10%,她某季度申报收入30万元,那么她的估算利润 = 30万 × 10% = 3万元,按个体户经营所得税税率表计算,她这个季度大概要交几千块的税(具体金额需按税率表计算)。
硬核条件五:后期“不翻车”(持续合规条件)
别以为核定到手就一劳永逸!税务局会盯着你,如果经营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原来核定的基础不存在了,你就得“升级”了:
- 收入额或所得额“爆表”: 税务局给你核定的月销售额是5万,结果你连续几个月实际收入都冲到15万了(有证据显示),这说明原来的核定严重偏低,税务局会要求你调整定额或者直接终止核定,改为查账征收!
- 核算能力“升级”了: 原来就夫妻店,现在请了专业会计,账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完全达到查账征收的要求了,这时,你自己就应该主动申请改为查账征收,更准确地反映经营成果(可能税更少!),税务局发现你有能力而不改,也可能强制你改。
- 经营范围或模式“大换血”: 你从卖早点改成开中型酒楼了,或者引入了复杂的加工环节,经营模式、成本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原来的核定方法或所得率明显不适用了,需要重新核定甚至改为查账。
- 被查实“不老实”: 虽然在核定征收,但被税务局稽查发现你存在隐瞒大量收入、虚开发票等偷逃税行为,那不仅面临补税、罚款、滞纳金,核定资格肯定会被取消,还可能升级为查账征收甚至被重点监控。
核定征收是税务局在“算不清”时的一种管理手段,不是税收优惠! 当你能“算清”或者“应该算清”时,查账征收才是常态和更精准的选择。
想核定?先对着这面“镜子”照一照!
想成功申请核定征收,你的生意需要同时满足这“五环”条件:
- 身份环: 得是个体户、个人独资企业主或特定情况下的合伙人(公司基本没戏)。
- 账务环: 账本要么没有,要么一团乱麻(成本收入凭证严重缺失),确实无法准确计算利润(有客观困难)。
- 流程环: 主动申请,提交充分材料证明你“算不清账”,配合税务局调查,拿到核定通知书才算数。
- 方法环: 接受税务局根据你情况选择的核定方式(定期定额 or 定率)及核定的标准。
- 持续环: 经营规模、核算能力没有发生颠覆性变化,没有偷逃税行为,否则可能被打回“查账原型”。
最后掏心窝子的话:
核定征收看着省事,但未必就“省钱”!特别是当你的实际利润率低于税务局核定的所得率时,你反而可能多交税,它更像是一种“管理简化”,而非“税收减免”。
别只盯着“不用做账”这点好处。在申请核定前,务必:
- 掂量自己: 我的身份符合吗?我的账是真的做不好,还是怕麻烦不想做?我的业务规模和发展预期是怎样的?
- 了解行情: 本地同行业普遍的核定所得率大概是多少?税务局常用的标准是什么?(可以咨询本地同行或专业财税顾问)。
- 咨询专家: 条件有点复杂拿不准?别犹豫,花点小钱找个靠谱的财税顾问(记住不是“SEO优化师”) 帮你分析一下,专业人士能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符合条件、申请成功的概率、以及哪种征收方式对你更有利,这就好比身体不舒服,自己网上查半天不如直接找医生诊断靠谱!
搞清楚这些门道,你才能明明白白知道自己该走哪条路,是努力把账理清去查账征收,还是确实符合条件去申请核定,千万别学老王,一头雾水就往税务局冲,结果碰一鼻子灰,税收筹划的第一步,永远是先认清自己的位置!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