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行业(金融、地产)核定征收禁令解读,一刀切背后的深意
想象一下,你开了个小饭馆,税务部门说:“看你店面不大,每月固定交500块税吧,别折腾记账了!”——这叫核定征收,简单省心,但如果你是连锁大酒楼,税务部门就要你提供详细账本,按真实利润交税——这叫查账征收。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让连锁酒楼也享受小饭馆的“核定优惠”,会怎样?大量税收可能流失! 这正是国家近年来对金融、房地产、投资类企业全面叫停核定征收的核心原因。
财税“紧箍咒”:哪些行业被精准锁定?
2025年初,财政部、税务总局一纸公文(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5年第4号)震动业界:全面禁止对特定行业实施核定征收! 禁令直指三大“高富帅”领域:
- 金融大鳄: 银行、券商、保险、基金、期货、融资租赁、小贷公司、担保公司... 凡是跟“钱生钱”密切相关的机构,全部纳入。
- 地产巨头: 房地产开发企业(卖房子、盖房子的主角)首当其冲,提供关键支持的房地产中介、评估、经纪等服务企业也被覆盖。
- 投资大佬: 以持有股权、股票、债权、不动产等资产,通过出售或分红获取收益为主营的各类投资公司、合伙企业(尤其是那些神秘的“持股平台”)。
关键细节: 禁令不仅针对企业所得税,更延伸至个人所得税!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里的投资人(LP/GP),如果主要收入来自上述被禁行业的经营所得,同样禁止核定征收,必须查账征收,这直接堵住了很多高收入人群(如基金经理、股权投资者)利用个独/合伙企业核定来大幅降税的路。

为何“一刀切”?核定的诱惑与陷阱
为什么这些行业被“特殊关照”?因为核定征收用在它们身上,弊远大于利:
-
行业特性不符:利润波动大,业务太复杂!
- 金融业: 今年牛市赚10亿,明年熊市亏5亿,按固定比例或额度核定?完全失真!金融产品结构复杂(衍生品、结构化产品等),真实盈亏核定征收根本无法科学反映。
- 地产业: 一个项目从拿地到清盘,周期长(3-5年甚至更久),成本投入巨大且时间分布不均(土地款、建安、营销),项目前期往往巨额亏损,后期才可能盈利,按核定征收,要么前期税负重压垮企业,要么后期暴利却缴税不足。
- 投资业: 投资可能“十年不开张,开张吃十年”,一个成功项目退出获利数亿,按核定的小额固定税交?国家税收损失巨大;反之,长期亏损按核定交税,企业也受不了。
-
“税收洼地”的灰色狂欢:政策被严重滥用! 过去,某些地区为了招商引资,将核定征收政策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
- 案例1:霍尔果斯“明星工作室”乱象: 大量影视、文娱明星在霍尔果斯注册个人工作室(个独或合伙),享受核定征收(个税税率可能低至个位数),将动辄千万、上亿的片酬、代言费等转化为“经营所得”避税,虽然主要针对文娱,但原理相同,金融、投资界人士效仿者众。
- 案例2:投资大佬的“税收筹划”: 某私募股权基金的核心合伙人(GP),本应就高额Carry(业绩报酬)按最高35%的个税税率缴纳,通过在某些地区设立核定征收的合伙企业,将Carry转化为“经营所得”,税率可能降至10%以下,避税幅度惊人。
- 案例3:房企的“壳”操作: 大型房企在税收优惠地设立项目公司或服务公司(如咨询、设计、营销),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转移至这些享受核定征收的“壳”公司,大幅降低集团整体税负。
这些操作的本质,是利用核定征收与查账征收之间的巨大税率差,将高税率所得(工资薪金、劳务报酬、股息利息)包装成低税率的“经营所得”,进行系统性避税。 不仅造成国家税款巨额流失,更严重破坏了税收公平原则——老老实实查账缴税的企业成了“冤大头”。
-
信息不透明,监管难度大: 核定征收下,税务部门难以掌握企业真实经营和盈利状况,给虚开发票、隐匿收入等违法行为提供了空间,对于资金密集、交易复杂的金融、地产、投资行业,这风险尤其突出。
查账征收:合规的“阵痛”与长远的“健康”
禁令之下,受影响企业必须转向查账征收,这意味着:
- 硬性要求: 建立完善、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
- 精确核算: 每一笔收入、成本、费用都要有合法合规凭证支撑。
- 如实申报: 根据真实利润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经营所得部分)。
- 更高透明度: 账簿、凭证随时准备接受税务检查。
对企业的影响:
-
短期“阵痛”:税负上升,合规成本增加。
- 对于过去依赖核定避税的企业,真实税负必然上升,回归到法定水平(如企业所得税25%,个税经营所得最高35%)。
- 需要投入更多人力、财力完善财务、聘请专业机构(税务师、会计师),合规成本显著增加。
- 对财务管理粗放、历史遗留问题多的企业挑战巨大。
-
长远“健康”:倒逼管理升级,促进公平竞争。
- 合规是底线: 强制企业财务合规化、透明化,降低涉税风险(偷漏税罚款、滞纳金、甚至刑事责任风险极高!)。
- 管理精细化: 查账征收要求精确核算成本、费用、利润,倒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控制成本、提升效率。
- 公平竞技场: 所有同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按真实盈利水平纳税,拼的是真本事(产品、服务、管理),而不是谁更会“钻政策空子”,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 优化架构: 促使企业重新审视和优化自身的业务模式、组织架构(如是否必须使用个独/合伙?是否有更优的集团税务架构?),寻求在合规前提下的合理筹划空间。
企业如何应对?拥抱合规,着眼长远
禁令已下,覆水难收,企业(尤其是金融、地产、投资领域及相关服务企业、高收入个人投资者)应积极调整:
- 彻底告别幻想: 立即停止任何利用核定征收进行“筹划”的企图,尤其是在被禁行业,侥幸心理代价高昂。
- 夯实财务基础: 火速建立健全、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确保账证齐全、核算准确,这是查账征收的生命线。
- 寻求专业力量: 聘请专业的税务师、会计师团队,进行全面的税务健康检查,梳理历史遗留问题(如有),评估潜在风险,制定合规方案,对现有业务模式、合同条款、关联交易定价等进行合规性审查和调整。
- 审视架构优化: 在合规前提下,与专业顾问探讨:现有组织架构(公司制 vs 合伙制 vs 个独)是否最优?集团内关联交易定价是否合理并符合独立交易原则?是否有更有效的区域性税收优惠(如海南自贸港、西部大开发等,但需符合实质经营要求)可以利用?核心:在阳光下寻找合规路径。
- 加强内控管理: 强化发票管理、合同管理、资金管理,确保业务真实性、凭证合法性,业务部门与财务、税务部门需紧密协作。
- 关注地方执行: 虽然国家层面禁令明确,但地方具体执行细则和监管力度可能仍有差异,需密切关注当地税务机关的动态和要求,保持良好沟通。
公平与规范的时代强音
金融、地产、投资行业核定征收的全面叫停,绝非简单的“一刀切”,它是国家在经济发展新阶段,为维护税收公平、堵塞征管漏洞、促进市场健康、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而打出的一记重拳,其背后传递的信号无比清晰:
- “税收洼地”的灰色红利时代终结。 依靠地域性、临时性政策套利的空间被极大压缩。
- 税收监管进入“以数治税”的精准时代。 金税四期强大赋能,信息壁垒打破,一切交易在税务大数据面前将愈发透明。
- 合规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正道。 任何挑战税法严肃性的“筹划”都将面临巨大风险。
对于身处这些行业的企业和个人而言,适应查账征收、拥抱全面合规,已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答题,阵痛难免,但唯有刮骨疗毒,方能轻装上阵,在更加公平、透明、规范的市场环境中行稳致远,税收征管趋严的大幕已经拉开,合规者生,违规者危,这盘财税大棋局的最终赢家,必定属于那些尊重规则、敬畏法律、专注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这个政策看似冷冰冰的“禁令”,其实是在倒逼企业成长——把心思从钻政策空子,转回到扎扎实实做好产品、服务和内部管理上,当所有玩家都站在同一套透明的规则下竞争,行业才能真正摆脱“比谁更会避税”的低级内卷,走向高质量的健康赛道。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