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定征收政策,从起步到如今,它到底经历了什么?

说起核定征收政策,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几十年,其实这个政策不是某一天突然冒出来的,而是一步步演变、调整到今天这个样子的,很多纳税人,尤其是小微企业主和个体户,可能经常听到“核定征收”这四个字,但它的来龙去脉、实行时间节点和背后的故事,却不一定每个人都清楚,我就用大白话给大家捋一捋,争取让您听完就明白。

核定征收说白了,就是税务局在纳税人账目不全、难以准确计算应纳税额时,采用一种合理的方法来“估算”税收,它最早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那个时候,中国经济正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个体经济、私营企业开始冒头,但很多小店小厂根本没有规范的会计账本,税务局一看,这咋收税啊?总不能一刀切吧?在198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里,第一次提到了类似核定征收的概念——虽然当时没直接用这个词,但精神已经在了:如果纳税人没法提供完整账册,税务机关可以核定其应纳税额。

真正明确“核定征收”这个说法,是在1990年代初,1993年,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税制改革,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到了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出台,里面更详细地规定了核定征收的具体情形,企业如果账目混乱、成本资料残缺,税务局就可以用核定方式征税,如果非要找一个“正式实行”的起点,1994年算是一个关键节点——从那时起,核定征收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成了白纸黑字的政策。

但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发展,核定征收也在不断调整,2000年以后,国家税务总局发了不少文件来细化操作,2008年,《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核定征收的规定被写进了更高层级的法律里,个人所得税方面,针对个体户、个人独资企业等,也出台了具体的核定征收办法,这些调整都是为了适应新情况:比如电商兴起、零工经济普及,好多新兴行业没有传统账本,税务局就得用更科学的方法来核定税收。

说到这儿,您可能会问:核定征收到底咋操作的?简单说,税务局会参考同行业、同规模企业的平均水平,或者用成本、费用比例来倒推收入,举个例子,假如您开个小餐馆,但平时不记账,税务局可能会看同地段类似餐馆的月营业额,给您估一个数,再按税率算税,这种方法虽然不如查账征收精准,但在纳税人合规意识不强的时候,确实能保证税收公平,防止有人偷漏税。

核定征收政策,从起步到如今,它到底经历了什么? 核定征收政策实行时间 第1张

时间快进到最近十年,核定征收政策又有了新变化,最大的转折点是2018年国地税合并和金税三期系统全面上线,大数据来了,税务局能更精准地监控税收数据,所以核定征收的使用范围开始收缩——国家更鼓励企业规范记账,改用查账征收,尤其是2025年,税务总局发文要求严控核定征收的适用,对高收入个人、合伙企业等,原则上不再允许滥用核定征收来避税,这说明政策在走向规范化:以前是“没钱没账就核定”,现在是“尽量查账,核定只作为补充”。

核定征收政策从80年代萌芽,90年代确立,2000年后细化,到近几年规范,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演变,它的实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跟着中国经济一起成长起来的,随着数字化征税手段加强,核定征收可能会更少用到,但理解它的历史,对咱们纳税人合理规划税务还是挺有帮助的,毕竟,税收政策就像一条河,只有知道它从哪儿来,才能看清它往哪儿流。

核定征收政策,从起步到如今,它到底经历了什么? 核定征收政策实行时间 第2张
微信号:15137101602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
智小账专业税筹团队,专注税收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