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规模纳税人核定征收,到底用不用交增值税?这篇说透了!
“老师儿,俺这刚开的小店被核定征收了,听说增值税免了,是不是以后就不用操心这税了?”昨天在税务局门口,一位开早餐店的大姐拉着工作人员这样问,其实啊,不少刚创业的老板都有这个误解,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说说这事儿。
先给个明确答案:小规模纳税人就算采用核定征收方式,该交的增值税一分不能少!只不过计算方法和申报流程有些特殊,下面我结合老王开麻辣烫店的实际案例,带你一步步弄懂里面的门道。
先搞懂俩关键概念:小规模纳税人和核定征收
老王在济南开了家“老王麻辣烫”,每月营业额8万元左右,属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啥叫小规模纳税人?简单说就是年销售额不超过500万元的纳税人,这类纳税人通常有三个特点:①会计核算不健全;②适用3%的征收率(疫情期间暂按1%);③按季度申报增值税。
那核定征收又是啥?这得从税务局的监管方式说起,税务局发现有些小店账簿混乱,成本费用说不清,于是就想出个办法:根据店面位置、面积、用工人数等信息,直接核定出个最低营业额,比如老王麻辣烫,税务局根据30平米店面、临近学校的特点,核定月销售额10万元。
要注意的是,核定征收本质是税务局的“保底征收手段”——哪怕你当月实际只卖了5万元,也得按10万元的核定销售额交税,这就好比你办健身卡,不管去不去锻炼,月卡钱照扣。
增值税到底怎么交?三个关键节点要记牢

虽然都是交增值税,但核定征收的小规模纳税人会遇到三种典型情况:
核定销售额≤10万元 老王麻辣烫第三季度核定销售额30万元,实际开了28万元发票,由于季度销售额未超过30万元(月均10万元),他享受小微企业增值税免税政策,但要注意!这里免税的前提是开具普通发票,如果客户非要增值税专用发票,老王就需要到税务局代开,并当场缴纳3%的增值税。
核定销售额>10万元但<45万元 第四季度老王生意火爆,核定销售额涨到36万元,虽然超过30万元,但疫情期间政策放宽:湖北省外的小规模纳税人,适用1%征收率,老王本季度要交的增值税=36万×1%=3600元,这里要注意,核定销售额就像考试及格线——哪怕实际销售额只有20万,也得按36万计算缴税。
特殊业务要特别注意 老王增加外卖业务后,税务专员特意提醒:餐饮服务本身适用6%税率,但外卖属于销售货物,小规模纳税人按3%交税,如果混在一起核算,可能从高计税,后来老王把堂食和外卖分开记账,每年省下2000多税款。
真实案例:理解政策关键点
去年有个典型案例:杭州某奶茶店被核定月销售额15万元,老板觉得冤枉,偷偷用个人微信收款,结果税务局通过比对美团饿了么平台数据,发现实际月均销售额22万元,最后不仅补缴税款,还被处以0.5倍罚款,总共损失8万多。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三个要点:
- 核定销售额不是“天花板”——实际超过核定数必须按实际补缴
- 移动支付留下痕迹——微信支付宝收款都会被大数据捕捉
- 诚信申报最划算——罚款通常是偷税款的0.5-5倍
这些坑千万别踩!老会计的实用建议
根据多年经验,我给小微企业主几个实在建议:
第一个坑:以为核定征收=包税制 河北某服装店老板误以为核定征收后就不用记账了,结果两年后被稽查,因无法提供成本票据,企业所得税按收入核定,多交税款1.2万元。核定征收也要建立简易账簿,保留进货发票、费用单据。
第二个坑:忽视税收优惠政策 今年国家出台新政: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免征增值税,但很多老板不知道,这个优惠与核定征收不冲突,比如你被核定月销售额12万元,但实际只有8万元,可以提供银行流水等证据申请按实际销售额享受免税。
第三个坑:发票使用不规范 常见错误包括:①为客户代开专票后忘记申报;②作废发票未妥善保管;③免税期间错误开具带税率的发票,建议购买税控设备,每月登录发票平台核对。
未来趋势早知道
现在金税四期已经上线,税务局的大数据比想象得更强大,比如系统会自动比对:你开具的发票金额、银行流水数据、平台销售记录、甚至水电费消耗量,某超市老板就因为月用电量增长50%,但申报销售额下降20%,被系统预警抽查。
建议小微企业主:
- 每季度结束前,预估销售额是否超标
- 保留所有进货发票,至少五年
- 大额收款避免用个人账户
- 定期参加税务局的免费培训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税收不是企业的成本,而是经营活动的正常支出,就像开车要加油,做生意要交税,这是基本的商业规则,理解规则、用好政策,比绞尽脑汁逃税更明智,毕竟,踏实经营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如果你还有具体问题,餐饮行业如何合理核定?”“网店没有实体店怎么核定?”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看到都会回复,也可以关注当地税务局微信公众号,很多政策都有图文解读,比我们那时候一张张看文件方便多啦!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