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增值税返还如何入账?会计小白也能秒懂的实操指南!
收到税务局的“红包”别慌!手把手教你搞定增值税返还入账(附全流程分录)**
想象一下:某天查账,突然发现公司银行账户里多了一笔来自税务局的款项,备注写着“增值税返还”!这绝对是让财务和老板都喜笑颜开的好消息!但紧接着问题来了:这笔“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在财务账本上该怎么记录? 直接算成“营业外收入”?还是另有玄机?搞错了不仅账目混乱,还可能引来税务风险,别担心,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增值税返还的入账门道讲得明明白白!
先搞懂:税务局为啥给你“发红包”?常见的增值税返还类型
增值税返还可不是税务局随意发福利,它通常是国家为了鼓励特定行业、扶持企业发展或者落实优惠政策而进行的“退钱”操作,最常见的有这几类:
- 增量留抵税额退税: 这是近几年的大热门!简单说,就是你公司符合条件(比如信用好、行业符合要求),税务局会把你账上“多交”但还没抵扣完的增值税(留抵税额),按政策规定比例或全额退还给你,这相当于把“被占用的现金流”还给你了,对企业是实打实的利好。
- 即征即退/先征后退: 常见于软件、集成电路、资源综合利用、文化出版等特定行业,政策允许这些企业在销售时正常交税,但随后很快(或按程序)就能申请把已交的部分或全部税款退回来。
- 出口退税: 这是外贸企业的“常规操作”,为了鼓励出口,国家会把出口货物在国内环节已经负担的增值税、消费税退还给企业,让我们的产品在国际上更有价格竞争力。
- 减免税款的返还: 比如因符合某些免税政策(如疫情期间的生活服务业免税),企业之前多交了税,后来申请退回多交的部分。
- 政策性优惠返还: 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或扶持特定产业,有时会出台地方性财政返还政策,将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地方留存部分按比例返还给企业(这严格意义上属于财政补贴,但企业常笼统称为“税返”)。
搞清你拿到的是哪种“红包”,是正确入账的第一步!

核心来了!增值税返还的入账秘籍(附详细分录)
重点中的重点!不同类型的返还,会计处理的核心原则不同:
-
冲减相关成本费用(尤其适用于留抵退税)
- 为什么? 留抵税额本质上是你采购原材料、设备等时预先垫付给国家的税款(进项税额),它本来就应该抵扣你未来销售产生的销项税额,现在税务局把这部分钱提前还给你了,相当于你之前“垫付的成本”被收回了。
- 怎么做账?
- 收到退税款时:
- 借:银行存款 XXX元
-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XXX元
- (解读:钱到账了,同时减少你的应交增值税负债,因为这个“负债”的一部分被现金冲抵了)
- 关键后续调整(很多人忽略这一步!):
-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XXX元
-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XXX元
- (解读:这一步是把“进项税额转出”这个临时科目冲平,同时实实在在地减少你账上可用于未来抵扣的“进项税额”,这样处理,你的增值税申报表和账务才能真正匹配!)
- 收到退税款时:
- 优点: 符合业务实质(收回垫付成本),不影响当期利润,更准确反映增值税负债和资产情况。这是目前针对增量留抵退税的主流且更推荐的做法。
-
计入“其他收益”或“营业外收入”(适用于即征即退、先征后退、财政返还等)
- 为什么? 这类返还更像是国家给予的一项“补贴”或“优惠”,它与你日常经营相关(比如因为销售特定产品享受了退税),但又不能直接算作主营业务的收入。
- 怎么做账?
- 收到退税款时:
- 借:银行存款 XXX元
- 贷:其他收益——政府补助/增值税返还 XXX元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 或 贷: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增值税返还 XXX元 (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 (解读:钱到账了,同时把它确认为一项收益,注意科目选择取决于你公司执行的会计准则!)
- 收到退税款时:
- 适用场景: 软件企业即征即退的增值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收到的退税、地方政府给予的增值税财政返还等。这类返还通常有明确的政策文件规定其属于政府补助性质。
实战演练!不同场景下的完整会计分录示例
场景1:制造业企业收到100万元增量留抵退税款(适用原则一)
- 收到银行入账通知:
- 借:银行存款 1,000,000元
-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1,000,000元
- 月末结转,调整进项税额:
-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1,000,000元
-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000,000元
- 结果:企业银行存款增加100万,账上可用于未来抵扣的“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减少100万,这笔钱没有计入利润表。
场景2:某软件企业销售自产软件产品,当月缴纳增值税50万元,次月收到即征即退税款50万元(适用原则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 当月缴纳增值税时:
-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500,000元
- 贷:银行存款 500,000元 (这是正常交税的步骤)
- 次月收到退税款:
- 借:银行存款 500,000元
- 贷:其他收益——政府补助(增值税返还) 500,000元
- 结果:企业现金流没变(交50万又退50万),但利润表上“其他收益”增加了50万,提升了当期利润。
场景3:某外贸公司收到出口退税款80万元(特殊处理)
- 出口退税有其特定的核算流程,通常通过“应收出口退税”科目过渡:
- 计算应退税额时:
- 借:应收出口退税 800,000元
-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800,000元
- 实际收到退税款时:
- 借:银行存款 800,000元
- 贷:应收出口退税 800,000元
- 解读:出口退税是退还你采购环节的进项税,最终结果是减少了你采购货物的成本,间接影响利润,但直接处理是冲减增值税负债。
- 计算应退税额时:
入账千万别踩坑!这些关键细节和雷区要牢记
- 凭证是灵魂! 收到退税,必须附上税务局开具的《税收收入退还书》或银行电子回单(备注清晰)作为原始凭证,没有合法凭证,入账就是无源之水。
- 区分返还性质是王道! 前文反复强调,留抵退税(冲成本) 和 即征即退/财政返还(计收益) 的处理逻辑完全不同!务必根据退税依据文件判断清楚你收到的是哪一种,拿不准?翻政策文件或咨询你的税务顾问!
- “进项税额转出”不是终点! 采用原则一处理留抵退税时,务必记得做后续的结转分录(借:进项税额转出 贷:进项税额),否则你的增值税账就乱了,申报表也对不上!
- 会计政策要统一! 选定一种处理方法(尤其是留抵退税),就要一贯执行,不能今年冲成本,明年计收入,随意变更会计政策是大忌。
- 影响企业所得税! 计入“其他收益”或“营业外收入”的增值税返还,属于应税收入,需要并入当期利润缴纳企业所得税,而采用原则一冲减成本的留抵退税,不直接影响当期利润,但会通过影响未来可抵扣进项间接影响后续税负。
- 财政返还的特殊性: 地方政府给的增值税返还(返地方留存部分),通常明确属于政府补助,应计入“其他收益”或“营业外收入”,要关注地方政策的具体规定和资金拨付文件。
- 账表必须一致! 会计账上做的增值税返还处理,必须与你公司向税务局申报的数据逻辑一致,经得起税务检查。
清晰思路,精准入账
收到增值税返还,先别急着高兴入账,按这个流程走:
- 验明正身: 查银行流水,看退税依据(退税文书或系统通知),确认款项性质(是留抵退税?即征即退?出口退税?财政返还?)。
- 对号入座:
- 若是增量留抵退税 → 采用“原则一”:冲减进项税额(借:银行存款 贷:进项税额转出;后续借:进项税额转出 贷:进项税额)。
- 若是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地方财政返还 → 采用“原则二”:计入“其他收益”或“营业外收入”(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收益/营业外收入)。
- 若是出口退税 → 通过“应收出口退税”科目核算。
- 完善凭证: 将税务局出具的退还书或清晰的电子回单作为记账凭证附件,妥善保管。
- 考虑税负: 如果返还计入了损益,别忘了它会影响你的企业所得税!
正确的账务处理,不仅仅是数字的游戏,它清晰反映了业务的本质,保证了财务数据的准确可靠,更是企业合规经营、防范税务风险的基石,下次再收到税务局的“惊喜红包”,相信你一定能淡定从容地把它妥妥地安放在账本的正确位置上!
这不仅是会计室里的一个分录,更是企业钱袋子里的一份安心。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