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税制改革,动了谁的返税奶酪?

想象一下,你们家有个大钱袋子(国家财政),以前钱袋子怎么分,全凭家长(中央)说了算,地方上花钱总得伸手要,1994年,这家搞了个大改革——分税制,简单说,就是立规矩:哪些钱(税种)归家长管(中央税),哪些归孩子自己管(地方税),哪些钱大家一起分(共享税),这规矩一立,家里财政秩序是好了,可意想不到的是,它悄悄改变了另一个重要游戏规则——“返税”,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场改革怎么重新切了返税这块大蛋糕。


分税制:从“大锅饭”到“分灶吃饭”

  • 改革前(包干制): 地方收上来的税,跟中央谈好一个上交基数或比例,剩下全是地方的,这就像包产到户,干得多留得多,地方很有动力去发展经济、多收税,但问题来了:中央财政越来越“瘦”,宏观调控缺钱;地方间为了“藏富于企”,各种五花八门的税收减免和返还层出不穷,返税基本处于“野蛮生长”状态。
  • 改革后(分税制): 核心就是分税种、定比例
    • 中央税: 关税、消费税等,钱袋子直接进中央口袋。
    • 地方税: 比如现在的契税、房产税(试点)、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归地方支配。
    • 共享税(大头!): 最重要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按设定比例中央和地方分成(比如增值税长期是中央75%,地方25%;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是中央60%,地方40%)。
  • 关键影响: 分税制一下子把地方能自由支配的“活钱”大幅压缩了,尤其是那些原本依靠大宗流转税(后来主要是增值税)的地方,地方财政的“紧箍咒”开始念起来了。

地方急了:“返税”成为招商引资的“秘密武器”

钱袋子变紧了,可发展经济的任务一点没减!招商引资的竞争反而白热化,怎么办?地方政府的目光很自然地投向了手里还能“运作”的筹码——地方分成的那部分税收。“返税”政策被玩出了新高度:

  1. 从“暗补”到“明返”: 以前可能偷偷减免,分税制后,更流行白纸黑字签协议:“只要你来我这投资/达到一定规模,我把地方留存税收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返还给你企业!” 这成了招商谈判桌上最硬的筹码。说白了,就是地方用自己的“口粮”去补贴企业。
  2. “比例大战”与“花样翻新”: 为了抢项目,各地在返还比例上“内卷”严重,你返30%,我就敢返50%;你返增值税地方留成,我就连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一起返!更有甚者,发明了“税收奖励”、“产业发展基金”、“财政补贴”等名目,实质还是变相返税。
  3. 瞄准“共享税”的地方分成: 地方政府能返的,主要是地方税种收入和共享税中属于地方的那部分(增值税25%、企业所得税40%等),中央税?地方动不了,所以返税的核心目标就是这些共享税的地方分成。

举个真实场景: 某沿海城市招商局小张,为了争取一个大型制造业项目落地,拍着胸脯对投资方李总说:“李总,只要您这项目年产值过10亿,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25%),我们前三年返您80%,后两年返50%!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40%),我们也给最高档的奖励!” 李总一盘算,这能省下好几千万真金白银,合同很快就签了,这笔钱,本质上就是该市财政从自己“分灶”的饭里,硬生生省出来喂给企业的。


营改增:给地方返税又加了把火?

2016年全面“营改增”是分税制后又一重大财税改革,它把原来属于地方独享的主体税种——营业税,并入了中央地方共享的增值税。

  • 初衷是好的: 消除重复征税,完善链条抵扣,促进服务业发展。
  • 对地方财政的冲击: 地方彻底失去了唯一一个体量够大的独享税种!虽然通过调整增值税分享比例(变成五五分成,后来又调整为中央50%、地方50%)和转移支付进行补偿,但地方的自主财源进一步被削弱。
  • 对返税的影响: 地方财政压力更大了!为了稳住税源、吸引新项目,在增值税这个最大共享税种上做“返税”文章的动力反而更强了,能返的“弹药”从原来的营业税变成了现在增值税地方分成的50%,目标更集中。

中央出手:清理规范,重塑规则

地方如火如荼的返税大战,带来了大问题:

  • 恶性竞争: 各地比拼返税力度,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企业选址可能不是基于市场效率,而是哪里返税多。
  • 财政风险: 过度返还掏空地方财政,影响公共服务和民生支出,甚至累积债务风险。
  • 税收秩序混乱: 各地政策五花八门,透明度低,滋生寻租空间,有违税收公平原则。
  • 侵蚀国家税基: 虽然返的是地方分成部分,但过度返还可能助长企业避税动机,间接影响整体税基。
分税制改革,动了谁的返税奶酪? 分税制改革对返税影响 第1张

中央坐不住了,开始重拳整治:

  1. 三令五申,严禁违规: 国务院、财政部多次发文(如国发〔2014〕62号、国发〔2015〕25号等),严令禁止地方政府自行制定与企业缴纳税收(尤其是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中央地方共享税)挂钩的先征后返、即征即退、列收列支等变相减免税政策。 要求清理已有的违规政策。
  2. 堵住“后门”: 清理各种巧立名目的“财政奖励”、“补贴”等实质上的返税行为。
  3. 力推“合法合规”的产业扶持: 引导地方转向通过改善营商环境、提供普惠性公共服务、以及在法律框架内(如通过产业引导基金、以研发投入、吸纳就业、节能减排等为考核条件的后补助) 进行扶持,强调政策的统一性、规范性、透明度和绩效导向。
  4.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探索健全地方税体系(如房地产税立法),合理调整共享税分享比例,加大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力度,从根源上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和对“旁门左道”返税的依赖。

分税制阴影下,企业还能吃到“返税奶酪”吗?

大环境严控,但“返税”并未绝迹,只是玩法变了,门槛高了:

  1. 合法性是生命线: 直接与税收挂钩的“先征后返”基本是死路,企业必须紧盯国家及地方最新、公开发布的产业扶持政策,看其是否合规,对招商口头承诺务必保持警惕,落实在纸上的协议条款需经得起法律和审计的检验。
  2. 产业导向是王道: 地方更青睐符合国家战略(高端制造、科创、绿色低碳等)、能带来长期就业和稳定高质量税源的项目,想获得支持,企业自身的行业、技术含量和发展前景至关重要。
  3. “后补助”成主流: 现在流行的是“先达标,后给钱”。
    • 研发投入达标: 按研发费用比例给予事后补助。
    • 人才引进奖励: 引进多少高层次人才,给予对应奖励。
    • 投资强度奖励: 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一定规模,分期给予奖励。
    • 地方经济贡献综合奖励: 综合考虑企业营收、利润、就业、本地产业链带动等,而非仅仅看纳税额,达标后给予综合奖励,这实质上与“贡献度”挂钩,但规避了直接返税的法律风险。
  4. 地域差异依然存在: 虽然中央三令五申,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压力不同、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力度有差异,规范的、非直接税收挂钩的扶持力度和方式仍有区别,经济欠发达地区、急需产业升级的地区,可能更“舍得”也更“灵活”。
  5. 专业筹划愈发重要: 如何在合规前提下,最大化利用合法的地方产业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如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特定区域优惠政策如海南自贸港、西部大开发等),以及设计符合“后补助”条件的业务模式,需要极高的财税专业能力和对地方政策的精准把握。

博弈远未结束

分税制像一条无形的线,深刻重塑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地方在收入被“上收”、事权责任未显著减轻的压力下,将返税作为平衡收支、参与竞争的工具,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反应,中央的强力规范,是为了维护统一市场、防范财政风险、确保税制严肃性。

这场围绕“返税奶酪”的央地博弈,是分税制改革深层次矛盾的体现,随着健全地方税体系(如房地产税)、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明确央地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等改革的深化,“返税”的生存空间将继续被压缩、被规范化,对企业而言,依靠简单粗暴“返税”套利的时代已经过去,深耕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并在完全合规的前提下精准对接地方产业扶持政策,才是获取“阳光财富”的长久之道,分税制的影子,仍将长久地投射在地方招商引资的棋局之上。

分税制改革,动了谁的返税奶酪? 分税制改革对返税影响 第2张
微信号:15137101602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
智小账专业税筹团队,专注税收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