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退税到账别慌!资深财税专家手把手教你做对会计分录
“叮咚!” 手机短信提示音响起:“您公司账户*XXXX于X月X日X时X分收到国库退税款XX元。”财务小王心里一咯噔:“哎呀,企业所得税退税款到账了!这分录该怎么做?” 🤔
别急!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企业收到所得税返还时,会计账务处理的正确姿势,搞清楚了,账目清晰,税务无忧!
🔍 一、 先搞明白:企业为啥能收到“回头钱”?——退税常见原因
企业所得税可不是随便就能退的,背后得有“名正言顺”的理由,常见的有这几种:
-
“交多了”型:预缴税款 > 年度汇算清缴应缴税款
- 场景还原: 企业每个季度根据预估利润预缴所得税(比如每个季度预缴了100万),到了年底,会计加班加点做完汇算清缴,一算总账,发现全年实际应缴的所得税只有350万(全年预缴了400万),得!多缴了50万,这多缴的50万,税务局核实后就会退还给企业。
-
“算错了”型:汇算清缴补退税
- 场景还原: 年度汇算清缴时,经过仔细审核调整(比如发现去年有一笔大额费用忘记扣除了,或者更正了收入确认时间),最终计算出的全年应缴税款,比之前预缴的总额少了,这个差额部分,也会形成退税。
-
“有优惠”型: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退税
- 场景还原: 这是最常见也最有“含金量”的退税!
- 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优惠税率(标准税率是25%),预缴时可能按25%交了,汇算时按15%算,多缴部分退。
-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00%,相当于利润减少了,税基变小了,多缴的税退回来。
- 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等特定领域享受的“两免三减半”等定期减免税优惠,在减免期内多缴的税款退回。
- 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享受优惠税率(如实际税率5%),预缴时按标准税率交多了的部分退回。
- 购买符合目录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按投资额10%抵免所得税额,抵免部分形成退税。
- 特定区域(如海南自贸港、西部大开发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享受的税率优惠。
- 场景还原: 这是最常见也最有“含金量”的退税!
-
“政策补”型:政策性退税
- 场景还原: 国家为了扶持特定行业或应对特殊情况(比如疫情期间),出台临时性的退税政策,符合条件的企业直接申请退还已入库的税款。
📝 二、 核心干货:收到退税款的会计分录怎么做?这才是关键!
原则牢记:区分退税性质!
情况1:最常见!因预缴、汇算清缴、享受税收优惠导致的多缴退税(核心:冲减当期所得税费用)
- 核心逻辑: 这笔退税的本质,是之前多确认了“所得税费用”,现在钱退回来了,相当于冲减(减少)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它影响的是当期的利润表。
- 标准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钱实实在在到账了)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冲减之前挂在账上的“应交税费”负数余额) 贷:所得税费用 (冲减当期的所得税费用!这是核心!)
- 详细拆解:
- 借:银行存款 XX元:这个最简单,钱进了公司的银行账户,资产增加记借方。
-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XX元:回想一下,当初预缴或汇算补税时,你是不是做了
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现在税务局把钱退给你了,说明你“欠”税务局的钱(应交税费)减少了(或者变成了负数余额),负债减少记贷方?不对!负债减少应该记借方啊?别急,这里有个关键点:- 如果退税时,你账上“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科目还有借方余额(表示多缴了),那么收到退税就是直接冲减这个借方余额,分录就是
借:银行存款,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 - 更常见的做法是,在汇算清缴后,根据最终确定的应补/应退税额,先做一笔调整分录:
(汇算清缴调整分录) 借: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XX元 (应退税额,或应补税额的负数) 贷:所得税费用 XX元 (冲减费用)
做完这笔调整分录后,“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科目就反映了应退税额(借方余额)。此时收到退税,分录就非常简单直接了:
借:银行存款 XX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XX元 (冲减之前的借方余额)
- 如果退税时,你账上“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科目还有借方余额(表示多缴了),那么收到退税就是直接冲减这个借方余额,分录就是
- 贷:所得税费用 XX元:这是整个分录的灵魂! 无论是否先做调整分录,最终这笔退税在利润表上的体现,就是减少了本期的“所得税费用”,这直接导致当期净利润的增加,为什么?因为之前多记了费用,现在要“拨乱反正”,如果退税金额较大,对当期利润的影响会很显著。实务中,很多会计容易漏掉这一步!或者错误地记到“营业外收入”去!
- 详细拆解:
- 举个“栗子”🌰:
某高新技术企业2025年全年预缴所得税400万元,2025年5月完成2025年度汇算清缴,经计算,因享受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优惠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全年实际应纳所得税额仅为320万元,应退税额80万元。
- 步骤1:汇算清缴调整分录(2025年5月做)
借: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800,000元 (表示税务局应退我80万) 贷:所得税费用 800,000元 (冲减2025年当期费用)
- 效果: 这笔分录做在2025年5月,它减少了2025年当期的所得税费用80万,从而增加了2025年5月的当期利润80万。“应交税费”科目出现80万借方余额(资产性质,表示应收退税)。
- 步骤2:收到退税款时(比如2025年6月)
借:银行存款 800,000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800,000元 (冲销之前的应收款)
- 效果: 银行存款增加,之前确认的应收退税(体现在“应交税费”借方)清零。
- 步骤1:汇算清缴调整分录(2025年5月做)
情况2:特定政策性退税(如即征即退、先征后退、特殊时期纾困退税等)
- 核心逻辑: 这类退税通常是国家给予的特定补助或扶持,其性质更偏向于政府补助,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所得税费用关联度相对较低,它通常计入 “营业外收入” 或 “其他收益” (执行新准则的企业)。
- 标准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XX元 贷: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收入 XX元 (或 贷:其他收益——政府补助)
- 详细拆解:
- 借:银行存款 XX元:同样,钱到账了。
- 贷:营业外收入/其他收益 XX元:这笔钱不属于冲减费用,而是作为一项利得,直接增加企业的利润总额,选择“营业外收入”还是“其他收益”主要看企业执行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通常用“其他收益”,小企业会计准则用“营业外收入”)以及补助文件的具体规定(是否与日常活动相关)。关键是要判断清楚政策性质!
- 详细拆解:
- 举个“栗子”🌰:
某地政府为支持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餐饮业,出台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餐饮企业2025年度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假设40%)给予全额退还,某餐饮企业收到此项退税款10万元。
- 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100,000元 贷: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收入 100,000元 (或 贷:其他收益——政府补助 100,000元)
- 效果: 银行存款增加,同时利润表上“营业外收入”或“其他收益”增加10万元,直接增加当期利润总额。
- 会计分录:
⚠️ 三、 会计实操避坑指南:这些雷千万别踩!🚫
-
混淆退税性质是“万恶之源”:
- 大坑: 把本应冲减“所得税费用”的汇算清缴退税款,错误地计入了“营业外收入”,或者反过来,把明确属于政策补助性质的退税款,错误地去冲减“所得税费用”。
- 后果: 前者会虚增当期利润(因为营业外收入增加利润,但本该冲减的费用没冲减);后者则少计了当期利润(本该增加的收入没增加,费用却被多冲减了),这直接影响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可能误导管理层决策,甚至引发税务质疑。
- 避坑: 务必!务必! 仔细阅读税务局下发的《税收收入退还书》或相关退税文书,搞清楚退税的具体原因和依据的政策文号,是汇算清缴多缴?还是享受了高新技术优惠?还是特定疫情纾困政策?性质不同,科目天差地别!拿不准时,查政策原文或咨询专业机构。
-
“所得税费用”冲减的时机很重要:
- 大坑: 在汇算清缴完成、确定应退税额后,没有及时做调整分录(
借:应交税费, 贷:所得税费用
),而是等到实际收到钱才一股脑儿做借:银行存款, 贷:所得税费用
。 - 后果: 违背权责发生制原则! 汇算清缴完成,意味着企业2025年度的纳税义务在2025年已经最终确定,多缴的80万在2025年(做汇算的期间)就应该确认为一项资产(应收退税款)并冲减2025年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如果拖到2025年才收到钱才冲费用,就导致2025年的费用多计(利润少计),2025年的费用少计(利润多计),扭曲了不同年度的经营成果。
- 避坑: 在汇算清缴完成、确定应退/应补税额的当期(通常是次年1-5月),就要及时做调整分录,将影响反映在正确的会计期间,实际收到钱只是资金流,不影响损益确认的时点。
- 大坑: 在汇算清缴完成、确定应退税额后,没有及时做调整分录(
-
忽略“应交税费”的负数余额处理:
- 大坑: 收到退税时,只做了
借:银行存款
,却不知道贷方该挂什么,或者发现“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科目余额在借方(表示多缴),但不敢处理或乱处理。 - 避坑: “应交税费”出现稳定的借方余额,是所得税多缴退税的典型特征,在汇算调整时,放心地
借:应交税费, 贷:所得税费用
,收到钱时,再借:银行存款, 贷:应交税费
把它冲平,这是标准流程,不要试图用其他应收款等科目代替。
- 大坑: 收到退税时,只做了
-
忘了关联税务申报:
- 大坑: 只做会计账,忽略了税务申报表的处理。
- 后果: 可能导致后期税务申报数据与账务数据不一致,引发预警或核查。
- 避坑: 对于汇算清缴退税,在办理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A类)时,“实际已缴纳所得税额”、“本年应补(退)所得税额”等栏次会清晰体现,收到退税后,通常无需额外申报,但对于特定政策性退税,可能需要在收到当期或后续期间的所得税申报表(如A类主表“其他”栏次或附表)中体现该收入。会计做完账,务必和税务会计或申报人员沟通确认申报处理。
-
大额退税的“甜蜜烦恼”——现金流管理:
- 注意点: 收到大额退税款,意味着现金流的大幅改善,别光顾着高兴做分录,要及时告知管理层,并考虑如何有效利用这笔资金(偿还贷款、补充营运资金、投资等),也要评估大额退税是否会引起税务部门的额外关注,确保所有优惠的享受都是合法合规、资料完备的。
📊 四、 情景实战演练:制造业企业的研发退税
背景: 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制造业企业,同时也是高新技术企业,2025年发生符合加计扣除政策的研发费用800万元,2025年预缴所得税300万元,2025年5月完成2025年度汇算清缴,计算过程如下(简化):
- 年度利润总额:2000万元
- 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800万元 * 100% = 800万元
- 应纳税所得额 = 2000万 - 800万 = 1200万元
- 应纳所得税额 = 1200万 * 15%(高新优惠税率)= 180万元
- 已预缴税额:300万元
- 应退税额 = 300万 - 180万 = 120万元
会计处理:
-
2025年5月(汇算清缴完成时):
- 分析: 确定多缴120万,性质为享受高新税率和研发加计扣除优惠导致的汇算清缴退税。
- 分录:
借: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1,200,000元 (确认应收退税) 贷:所得税费用 1,200,000元 (冲减2025年当期所得税费用)
- 效果: 2025年5月的利润因费用减少而增加120万,资产负债表上,“应交税费”借方余额120万(资产)。
-
2025年6月(收到退税款时):
借:银行存款 1,200,000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1,200,000元 (冲销应收退税)
- 效果: 银行存款增加120万,“应交税费”科目清零。
关键点: 这120万退税,直接降低了智造科技2025年当期的所得税费用,是其持续投入研发、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标准所获得的实实在在的税收红利,计入“所得税费用”贷方(或理解为冲减)是准确反映其经营成本降低的体现。
🔑 五、 搞定退税分录的核心要点
- 灵魂拷问:“为什么退?” 这是选择会计科目的金钥匙!汇算多缴/优惠退税 ➡️ 冲“所得税费用”;特定政策补助退税 ➡️ 进“营业外收入/其他收益”。
- 权责发生制是铁律: 退税对损益的影响(冲费用或确认收入),在纳税义务最终确定时(汇算清缴完成或政策符合条件确定时) 就要确认!别傻等到钱到账。
- “应交税费”是桥梁: 对于汇算/优惠退税,善用“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的借方余额来清晰地记录和追踪应收退税款。
- 细节魔鬼在政策: 吃透政策依据,保留好退税相关的完税凭证、《税收收入退还书》等原始单据,这是应对一切质疑的底气。
- 沟通协作不能少: 会计处理与税务申报要联动,大额退税及时与老板沟通资金安排。

微信号:15137101602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
智小账专业税筹团队,专注税收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