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收到的税费返还会计分录怎么写的
税费返还款到账别高兴太早!老会计手把手教你做账,错一步小心税务预警 😨
“张会计!张会计!好消息!” 公司新来的出纳小李举着银行回单,一脸兴奋地冲进财务室,“银行刚通知,咱们申请的那笔增值税退税到账啦!二十多万呢!”
资深会计老张推了推眼镜,接过回单仔细看了看,脸上并没有太多喜色,反而严肃地说:“钱到账是好事,但小李啊,这笔账怎么做,学问可大了,做错了,轻则报表失真,重则引来税务预警,这钱拿得可就不‘香’了。”
小李愣住了:“啊?不就是一笔退税吗?直接记收入不就行了?”
老张摇摇头:“税费返还,水很深,不同名目的退税,会计处理天差地别,一步错,步步错!”
📌 一、 税费返还?先看清你的“钱”是哪路神仙!
别以为退回的钱都一样!税务局打回来的钱,名目繁多,会计处理的核心,就是先看清退税的“身份”:
-
增值税“退”款 (最常见也最复杂):
- 出口退税: 专门针对出口企业,国家鼓励你把东西卖到国外,把你采购环节交过的增值税退给你。核心是“还你垫付的钱”,不是给你利润!
- 即征即退/先征后退: 国家为了扶持某些行业(比如软件、资源综合利用、管道运输),给你开的小灶,按正常税率交完税后,再按政策退一部分给你。这本质是政府补助!
- 留抵退税: 你采购时交的进项税(付给供应商的钱里包含的税),比你销售时收的销项税(客户付给你的钱里包含的税)还多,形成了“留抵税额”,国家看你账上挂着这么多“预付税金”占用了资金,好心把你多交的这部分提前退给你。核心是“还你多垫付的钱”。
- 其他减免退税: 比如因税收政策调整、误收多缴等原因退的增值税。核心是“纠正错误”或“返还多缴”。
-
企业所得税“退”款:
- 最常见的是汇算清缴退税,年度终了,你按会计利润预估交了税(预缴),但经过税务师或会计仔细调整(税务口径和会计口径常有差异),最后算出来全年实际要交的税比预缴的少,税务局就把多收的部分退给你。核心是“还你多交的税”。
-
代扣代缴手续费返还:
- 你公司帮税务局干活(比如发工资时替员工代扣代缴了个人所得税),税务局觉得你这“临时工”干得不错,按你代扣税款的一定比例(比如2%) 给你发点“辛苦费”。这纯粹是给你的服务报酬!
-
其他税费返还:
- 比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文化事业建设费等随增值税/消费税附征的费,如果主税退了,这些附加费通常也会跟着退,还可能涉及误收多缴的消费税、关税等退税。处理原则通常参照主税或属于“返还多缴”。
敲黑板: 拿到退税单或银行回单,第一件事不是做账!是看清退税通知书或完税凭证上的“退税原因”或“税种品目名称”! 这是确定会计分录的“钥匙”。
📝 二、 手把手教学:不同税费返还的会计分录大全 (附白话解读)
看懂了钱的“身份”,现在上硬菜——会计分录!我们用最通俗的大白话解释每个科目背后的含义。
场景1:增值税退税 - 出口退税、留抵退税、多缴退税
核心思想: 这些退税是把你之前“垫”出去或者“多交”的税钱拿回来,不是天上掉馅饼!所以它要冲减你当初记录“垫税”或“交税”的那个科目(通常是“应交税费”),而不是直接记成收入。
- 收到钱时:
借:银行存款 (💰 钱实实在在进了公司账户)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 当初挂在账上等着退的税债,现在退了,债减少) 或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留抵退税常用,📉 当初多记的待抵扣进项税,冲回) 或 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 如果是之前多交的增值税,冲减多交的“税债”)
大白话: 银行里钱多了,同时税务局欠你的那笔“退税债”(或者你多交的“税债”)就清掉了。
重点解析:
- “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未交增值税” 这些都是“应交税费”这个负债类科目下面的小明细。负债减少记在贷方(右边)。
- 为什么不是收入?因为这钱本来就是你自己的,之前交税时已经通过成本费用(影响利润)或者占用资金(留抵税额)体现过了,现在只是拿回来,不能再重复算一次收入,就像你借给朋友100块,他还你100块,这100块对你来说不是收入,只是收回借款。
场景2:增值税退税 - 即征即退、先征后退
核心思想: 国家为了鼓励你,给你的额外补助(真·馅饼🥮),这笔钱和你日常经营相关,是“白得”的,所以要确认为“收益”。
-
收到钱时:
借:银行存款 (💰 钱到账) 贷:其他收益 (📈 政府给的额外好处,算收益!)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
借:银行存款 (💰 钱到账) 贷:营业外收入 (📈 政府给的额外好处,算营业外的收益!)
(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
大白话: 银行里钱多了,同时多了一笔收益(营业外收入或其他收益),增加了利润!
重点解析:
- 区分清楚! 同样是增值税退税,即征即退/先征后退 和 出口退税/留抵退税 性质完全不同!前者是补助,后者是还钱,做账时脑子一定要清醒,看准退税依据的政策文件。
- “其他收益” vs “营业外收入”: 新准则下,与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比如鼓励你主营业务的即征即退)通常放“其他收益”,更贴近主营利润,小企业准则简化处理,放“营业外收入”。
场景3:企业所得税退税 (汇算清缴后退税)
核心思想: 去年预缴时交多了,今年税务局把多收的钱还给你,这笔钱影响的是去年的利润(去年的所得税费用),但钱是今年收到的,怎么把去年的“费用”在今年“调回来”?需要动用“时光机”科目——“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
收到钱时:
借:银行存款 (💰 钱今年到账)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 冲减去年多计提挂在账上的“税债” - 简化处理,更常见) 或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 更规范的做法:通过这个“时光机”科目调整去年的利润)
大白话 (简化版): 钱到账了,同时税务局欠你去年多交的“税债”没了。 大白话 (规范版): 钱到账了,这笔钱需要穿越回去调整去年的所得税费用(减少),从而增加去年的利润,但报表不能直接改去年数,所以先记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这个中转站。
-
规范处理后续 (如果用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 把这个中转站的余额清掉)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 增加了公司累计未分配的利润!)
大白话: 把穿越调整的结果(去年少算了利润),结转到公司的累计“家底”(未分配利润)里。
重点解析:
-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是个神奇的“时光机”科目。 它专门用来处理今年才发现的对去年(或更早)利润算错了的调整事项,最后都会滚进“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影响公司的累计留存收益(家底)。
- 实务中简化处理多见。 很多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在收到汇算清缴退税时,如果金额不大,会简化处理,直接冲减当年的“所得税费用” (不推荐!可能导致当年所得税费用失真) 或 直接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如上面简化分录所示,相对更合理些),但最规范的做法还是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金额大时务必规范处理。
场景4:代扣代缴手续费返还
核心思想: 税务局给你的“跑腿费”、“劳务费”,这是你提供了代扣代缴服务应得的报酬,和你公司的主营业务无关(除非你就是干这个的),所以通常算“营业外收入”。
-
收到钱时:
借:银行存款 (💰 跑腿费到账) 贷:营业外收入 (📈 这是代税务局干活挣的外快!)
(绝大多数企业)
大白话: 银行钱多了,多了一笔额外的收入(营业外收入)。
重点解析:
- 这笔钱需要交增值税! 你提供了“经纪代理服务”,所以别忘了确认收入的同时,考虑增值税销项税额(通常是6%),完整分录:
借:银行存款 贷:营业外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6%左右的服务费税)
- 这笔钱可能涉及企业所得税,需要并入当期利润交税。
场景5:其他税费返还 (如教育费附加等)
核心思想: 跟着主税(增值税/消费税)一起退回来的附加费,或者误收多缴的其他税费,处理原则通常是“还钱”,冲减原来记录这些费用的科目。
- 收到钱时 (以教育费附加多缴退回为例):
借:银行存款 (💰 钱到账) 贷:税金及附加 (📉 冲减原来计入“税金及附加”的费用!)
大白话: 银行钱多了,同时冲减当期的税金及附加费用(相当于费用减少,变相增加了利润)。
重点解析:
- 为什么能冲减“税金及附加”?因为这个科目记录的就是你当期负担的除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以外的税费(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消费税、资源税等),当初你多交了,现在退回来,自然要冲减多记的费用。
- 如果是跨年退回,且金额重大,也可能需要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处理(类似所得税退税)。
⚠️ 三、 老会计的肺腑之言:做账别踩这些雷!
-
不辨“身份”直接入收入/冲费用: 这是最大最危险的雷!❌ 把出口退税、留抵退税当成政府补助记入“其他收益”或“营业外收入”? 税务局大数据一筛查,发现你公司利润莫名增高,又没对应业务支撑,预警马上就来了!轻则自查补税,重则上门稽查。把即征即退当成还钱直接冲减“应交税费”? 你又少交了企业所得税(因为没把这部分补助计入利润)!同样危险。
-
企业所得税退税乱冲当年费用: 汇算清缴退的是去年多交的税,影响的是去年的利润,你直接冲减今年的“所得税费用”,会导致今年所得税费用偏低,利润虚高,同样扭曲报表,税务风险很大!务必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规范处理。
-
手续费返还忘了交增值税: 别以为税务局给你的钱就不收你税了!这笔手续费返还,你提供了服务,妥妥的要按“经纪代理服务”交增值税(通常6%)。忽略这一点,属于逃税!
-
凭证附件不齐全: 光做分录不行!每笔退税背后必须有强有力的证据链支撑:
- 税务局出具的正式退税批复文件/退税申请审批表。 (证明退税原因、金额、依据的政策)
- 银行入账回单。 (证明钱确实收到了)
- 相关的完税凭证复印件(如果是退多缴的)。 (证明你之前确实交过)
- 公司内部的审批流程单据。 (证明业务真实、合规) 附件不全,审计难过关,税务检查时也说不清楚!
-
忽略对报表的影响分析:
- 即征即退的补助,增加了利润。
- 出口退税/留抵退税,改善了现金流,但不直接影响当期利润(影响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和负债)。
- 所得税退税,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最终增加了“未分配利润”(所有者权益)。
- 手续费返还,增加了利润(营业外收入)。 管理层要看懂钱从哪里来,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影响是什么,会计有责任解释清楚。
🧾 四、 真实案例复盘:老张和小李的实战演练
回到开头的场景,小李兴奋地拿着银行回单,显示退税金额:213,600.00元,单据上注明退税类型:软件企业增值税即征即退。
小李(按直觉): “哇!二十多万!直接记营业外收入吧!” (准备做分录:借 银行存款 213,600 贷 营业外收入 213,600)
老张(立刻制止): “停!看清楚!这是‘即征即退’!这是国家给软件企业的专项补助,性质属于政府补助!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应该计入‘其他收益’!你直接记营业外收入虽然不算大错,但在新准则下,放在‘其他收益’更能体现它与日常活动的关联性(软件销售是公司主业)。”
老张(继续指导): “正确的分录是:
借:银行存款 213,600.00
贷:其他收益——政府补助(增值税即征即退) 213,600.00
立刻把税务局的《增值税即征即退申请审批表》和银行回单钉在一起作为凭证附件!”
老张(强调风险): “小李,你想想,如果按你刚才的做法,把这笔即征即退错误地当成出口退税去冲减‘应交税费’,会发生什么?资产负债表上‘应交税费’这个负债科目会莫名其妙减少20多万,资产负债表不平衡!更严重的是,这笔实实在在的‘收益’20多万没体现在利润表里,导致利润少算了20多万!到了年底交企业所得税时,等于你少算了利润,少交了企业所得税!税务局查账发现这个窟窿,补税+滞纳金+罚款,这20多万的‘馅饼’瞬间变‘陷阱’!”
小李听完,冷汗都下来了:“天啊!原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张老师,我记住了,拿到退税单,第一件事就是‘验明正身’!”
📣 税费返还是“馅饼”还是“陷阱”,全在你的分录里!
企业收到税费返还,真不是银行账户数字增加那么简单,它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财务人员对业务实质的理解深度、对会计准则的精准把握、对税务风险的敏锐嗅觉。一笔分录做错,轻则报表扭曲,管理决策失据;重则触发税务预警,补税罚款,让到手的“真金白银”变成烫手山芋。
记住老会计的箴言:
- 先定性,再分录! 拿到退税单,逐字逐句看清“退税原因”、“税种”、“依据文号”。
- 不同“身份”,天壤之别! 还钱?补助?跑腿费?调整去年利润?对号入座,精准选择科目。
- 附件!附件!附件! 没有合法合规、完整清晰的凭证链支撑,再正确的分录也是空中楼阁。
- 准则更新要跟上! “其他收益”还是“营业外收入”?关注准则变化,与时俱进。
- 跨期调整要规范! 涉及以前年度的退税(尤其是所得税),务必请出“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这位“时光机管理员”。
税费返还是国家政策红利的体现,是企业实实在在的利好,作为财务守护者,唯有以专业、严谨、敬畏之心对待每一笔分录,才能让这份“利好”安全落袋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