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返还企业所得税的分录
企业所得税退税到账!会计别急着开心,这5个分录雷区可能让你倒贴钱!
想象一下:某天,财务小张盯着公司银行流水,突然发现一笔来自税务局的“意外之财”——企业所得税退税!金额还不小!小张心里乐开了花,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他兴冲冲地准备做账:
借:银行存款 100,000元 贷:??? 100,000元
等等!问题来了—— 贷方科目到底写什么? 小张的笑容瞬间凝固了,是直接冲减“所得税费用”?还是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者另有玄机?别小看这个看似简单的分录,贷方科目选错,轻则利润表失真,重则引来税务预警,甚至可能让公司多缴冤枉税!
基础篇:最常见的退税,分录其实很简单!
最常见的情况,是企业平时按季度预缴了所得税,到了年度汇算清缴时,经过税务局“算总账”,发现你预缴多了!税务局大手一挥:“多缴的部分,退给你!” 这种退税,本质上是你预先多付给国家的钱,现在拿回来了。

正确的分录思路(核心原则):
- 钱到账了: 左边(借方)记“银行存款”增加,这很直观。
- 冲回多交的“债”: 这笔钱退回,是因为你之前多确认了一笔“欠国家的税债”(应交税费),现在债减少了,所以右边(贷方)要记“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减少。
- 调整多记的“费用”: 之前预缴时,你把这笔多交的税计入了当年的“所得税费用”,导致费用虚高,现在钱退回来了,说明这笔费用当初确认多了,需要冲减(减少)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标准分录模板:
借:银行存款 XXX元 (真金白银到账了)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XXX元 (之前多计提的“欠税”现在核销了) 贷: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 XXX元 (冲减多记的费用,让当期利润更真实)
- 为什么能贷“所得税费用”? 这相当于把以前年度多算进成本费用的钱,在本年“拿回来”了,直接增加本年利润(因为费用减少了),会计准则允许在实际收到退税的当期,采用这种简化处理(未来适用法)。
- 为什么不直接冲“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如果是重大差错或者涉及复杂的跨期调整,才需要用这个科目,对于常规的、金额不大的汇算清缴退税,直接用上述分录冲减当期所得税费用是主流且合规的做法,更高效。
举个真实栗子🌰: 森淼科技公司2025年度汇算清缴,税务局核定其2025年实际应纳企业所得税为380,000元,森淼在2025年四个季度已经预缴了总计400,000元,税务局审核后,决定将多缴的20,000元退还给森淼公司。
- 当森淼公司收到银行入账通知,确认20,000元退税到账时:
借:银行存款 20,000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20,000元 (核销多提的应交税金) 贷: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 20,000元 (冲减本年的所得税费用,相当于增加本年利润20,000元)
进阶篇:这些特殊退税,分录可别搞混了!
企业所得税退税,并非只有汇算多缴这一种情况,不同原因导致的退税,会计处理大不同!
-
稽查/自查补税后的退税:税局“抓错”了?
有时税务局稽查或企业自查后发现,以前年度(比如2025年)企业多交了所得税,经过法定程序,税务局同意退还这部分多缴税款。
分录要点:
- 这笔退税纠正的是以前年度的错误。
- 不能影响本年(如2025年) 的利润表!
- 必须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这个特殊科目来归集,最终调整的是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即累积下来的老本)。
标准分录:
借:银行存款 XXX元 (钱到账)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XXX元 (核销以前年度多提的应交税金) 结转这个调整对留存收益的影响: 借: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XXX元 (把上面贷方的应交税费冲平)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XXX元 (这个科目最终会转入留存收益) 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XXX元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XXX元 (增加企业的累计未分配利润)
举个真实栗子🌰: 税务局2025年对鑫瑞商贸公司2025年度纳税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其2025年因计算错误多缴企业所得税50,000元,同意退还。
- 收到退税时:
借:银行存款 50,000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50,000元 (冲销以前年度多提的负债)
- 结转调整:
借: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50,000元 (把贷方余额冲平)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0,000元
- 结转未分配利润: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0,000元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0,000元 (这笔钱增加了公司的“家底”)
-
政策性优惠/财政返还:政府给的“大红包”
这种情况最常见于享受了特定区域优惠(如西部大开发)、产业扶持政策(如高新技术企业)、或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奖励等,企业按法定税率(如25%)计算并缴纳了税款,但根据政策,中央或地方政府会返还一部分税款给企业,这实质上是政府给予的一种补助。
分录要点:
- 这笔钱不是因为企业多缴税,而是政府白给的补贴。
- 不能冲减“所得税费用”或“应交税费”!
- 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规定,通常计入“其他收益”(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营业外收入”(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标准分录:
借:银行存款 XXX元 (红包到账!) 贷:其他收益 / 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所得税返还) XXX元 (确认为收益)
举个真实栗子🌰: 绿能环保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优惠税率,2025年其按25%法定税率计算并预缴了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后,符合优惠条件,计算实际应缴税率为15%,除了汇算清缴常规调整外,其全年因享受高企优惠而“节省”的税款中,符合地方财政奖励政策的部分,额外获得地方政府返还80,000元。
- 收到这笔地方财政返还时:
借:银行存款 80,000元 贷:其他收益——政府补助(所得税返还) 80,000元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或 贷: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 80,000元 (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 (注意:汇算清缴本身多缴部分的退税,仍按第一部分基础篇处理)
-
预缴退税(年中):还没到年底,预缴也能退?
有时在年度中间(比如第三季度),企业发现前两个季度预缴的所得税明显高于根据当前情况估算的全年应缴税额,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企业可以向税务局申请退还多预缴的部分,这本质上也是预缴多了提前拿回来。
分录要点:
- 处理原则等同于年度汇算清缴退税!
- 冲减“应交税费”和收到退款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标准分录:
借:银行存款 XXX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XXX元 贷: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 XXX元
举个真实栗子🌰: 智创软件公司上半年业务火爆,预缴了较多所得税,第三季度初,预测全年利润将因市场变化大幅下滑,经向税务局申请,同意退还其上半年多预缴的税款150,000元。
- 收到退税时(假设在2025年7月):
借:银行存款 150,000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150,000元 贷: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 150,000元 (这笔钱减少了公司2025年7月当季的所得税费用)
血泪教训:这些错误分录,让财务和老板都心碎!
-
错误示范1:贷方直接挂“营业外收入” (常见于政策性返还混淆)
借:银行存款 1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100,000
- 问题在哪? 如果是常规汇算退税或预缴退税,这样做会导致:
- 虚增了利润总额(营业外收入是利润总额的一部分)。
- 掩盖了真实的所得税费用水平,报表使用者无法了解企业实际的所得税负担率。
- 税务局可能质疑: 你这“营业外收入”是什么名目?是否有隐瞒应税收入或接受不合规返还的嫌疑?引来不必要的关注甚至稽查。
-
错误示范2:贷方只冲“应交税费”,忘了调“所得税费用”
借:银行存款 10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100,000
- 问题在哪? 看似负债减少了,资产增加了,资产负债表平衡了。
- 利润表失真: 之前计提的所得税费用没有相应冲回,导致当期利润被低估了!老板看着“难看”的利润,财务怎么解释得清?
- 应交税费科目可能出现异常贷方余额(红字), 显得很奇怪。
-
错误示范3:政策性返还错误冲减“所得税费用”
借:银行存款 80,000 (地方财政返还) 贷:所得税费用 80,000
- 问题在哪? 严重扭曲了企业的实际所得税税负!明明是政府给的补贴,却伪装成了“税交得少”,这会导致:
- 计算出来的实际税率异常偏低,可能引起投资者、分析师或税务局的疑问。
- 未能真实反映政府补助对利润的贡献。
退税到账后,财务必做的5件事(避坑清单)
- 看清银行备注/退税文书: 这是判断退税性质的第一手证据!是“汇算清缴退税”、“稽查退税”、“预缴退税”,还是备注了“某某政策财政奖励/扶持资金”?务必保留好电子或纸质凭证。
- 追溯退税根源: 立刻翻出对应的纳税申报表、汇算清缴报告、税务事项通知书、财政奖励文件等,确认退税的具体原因和所属期,是退2025年的?还是2025年的?是常规多缴?还是政策红包?
- 精准选择贷方科目: 根据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判断,严格按照前述不同类型选择正确的贷方科目组合。不确定时,宁愿暂挂“其他应付款-待处理退税款”并尽快咨询专业人士,也绝不凭感觉瞎做!
- 及时账务处理: 确认性质后,当月就完成正确的分录录入,保证账实相符、账表相符,拖延可能导致后续月份账目混乱,更难厘清。
- 做好台账备查: 建立专门的“退税管理台账”,详细记录每一次退税的:到账日期、金额、银行流水号、退税原因(所属期间、政策依据)、会计凭证号、对应文件编号,这是应对未来内外部检查(审计、税务稽查、集团检查)的铁证!
企业所得税退税入账,看似是财务部一个简单的收款动作,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财税风险与合规要求,贷方科目的选择,绝不是随心所欲的填空游戏,它直接影响着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企业税负的透明度,甚至关系到税务稽查的“红绿灯”。
精准的分录,来自对业务本质的洞察。 每一次退税到账,都是对财务人专业功底的一次小考,吃透政策、分清类型、谨慎落笔,才能让这份来自税务局的“惊喜”,真正成为企业稳健发展的助力,而非埋藏在账本深处的隐患。
(提示:本文根据普遍会计准则和实务理解编写,具体操作请务必结合企业自身执行的会计准则和最新财税政策,重大或复杂事项建议咨询专业会计师或税务师。)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