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费返还企业所得税怎么算?搞懂这几点,老板省钱不踩坑!
老张开了家小服装厂,去年辛苦干下来,账面上利润40万,按25%税率乖乖交了10万企业所得税,最近听同行说,他们好像申请了什么税费返还,拿回了好几万,老张心里直犯嘀咕:“这企业所得税还能退回来?怎么算的?我这10万块钱,能拿回多少?” 如果你也有老张这样的疑问,别急,咱们今天就把这个“税费返还企业所得税”的门道掰开揉碎讲清楚,让你明明白白省钱!
破除一个天大的误会:税费返还 ≠ 税务局直接退钱!
很多人一听“返还”,就以为是税务局看企业可怜,或者搞错了,直接把税钱退给你。大错特错! 企业所得税的税费返还,本质上是一种政府补贴,它的核心逻辑是:
- 你先把该交的税一分不少地交上去。 这是前提,没交税就别想返还了。
- 政府根据特定的产业扶持、区域发展等优惠政策,觉得你符合条件。
- 政府再从自己的“钱袋子”(地方财政)里掏出一部分钱,以“奖励”、“扶持资金”等名义发给你。 这笔钱,通常来源于你当初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地方财政留存的那部分。
企业所得税返还的计算,关键就在于:
- 你交了多少税?(基数)
- 你能返还多少比例?(比例)
- 地方财政分了多少?(地方留存比例)
下面,咱们一步步拆解怎么算。
第一步:确认政策资格 - 不是谁都能“返”

别以为天上会掉馅饼!企业所得税返还(补贴)都是依据特定政策来的,常见的有:
- 行业类政策: 比如国家大力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符合条件的环保节能项目等,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都有相应规定。
- 区域类政策: 为了吸引投资、发展特定区域(如自贸区、经济开发区、西部大开发地区等),地方政府会出台税收返还或财政奖励政策。
- 特定类型企业: 比如新引进的重点企业、总部经济企业、达到一定规模的制造业企业等。
- 地方招商引资政策: 很多地方为了吸引企业落户,会在谈判时承诺一定的税收返还比例。
行动指南:
- 查! 去查你企业注册地所在的省、市、区(县)政府官网、财政局官网、税务局官网(通常有“优惠政策”或“招商引资”栏目)。
- 问! 直接咨询当地招商部门、产业园区管委会或税务专管员。务必明确:
- 你的行业/企业类型是否符合条件?
- 政策具体名称、文号是什么?(这很重要!)
- 政策有效期到什么时候?
- 申请需要满足哪些硬性条件(如投资额、产值、就业人数等)?
第二步:确定计算基数 - 返多少,先看你交了多少
基数,就是计算返还金额的那个“底数”。最常见的情况是:以你实际缴纳的、属于地方留成部分的企业所得税额作为基数。
这里有两个关键概念:
-
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 注意,不是你的会计利润!也不是应纳税所得额!而是你最终实实在在缴入国库的那笔税款,这个数额在你的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主表上可以找到(通常是“本年应补(退)所得税额”栏次,如果是正数且已缴纳,那就是实际缴纳额;如果是负数,代表可退税,这种情况一般就不存在返还了)。
-
地方留成比例: 我国企业所得税是中央和地方共享税,目前的分享比例通常是:
- 中央:60%
- 地方:40% (省、市、区/县再按一定比例分成,这个各地差异很大) 税费返还的基数,通常是地方分享的这40%(或其中的一部分)再乘以实际缴纳额。
举个简化例子: 假设老张的服装厂去年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 10万元。 企业所得税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 地方留成部分就是:10万 * 40% = 4万元。 这4万元,就是很多地方政策计算返还的基数。
重要提示:
- 基数确认期: 政策通常会明确规定是按年度缴纳额计算,还是按季度/月度预缴额计算?年度汇算清缴后多退少补的部分是否纳入计算?一定要看清政策细则!
- 税种范围: 绝大多数政策仅针对企业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部分返还,但也有少数综合性政策可能包含增值税等,需明确。
第三步:确定返还比例 - 能拿回多少的关键
知道了基数(通常是地方留成部分),下一步就是乘以返还比例,这个比例是政策的核心优惠力度体现,由地方政府在权限范围内设定,差异巨大!
常见的比例形式:
- 固定比例: 返还地方留成部分的80%”、“全额返还”(即100%返还),这是最清晰明了的。
- 阶梯比例:
- 按企业规模:如小微企业返还90%,中型企业返还80%,大型企业返还70%。
- 按投资额/产值/纳税额:如年纳税额100万以下部分返还80%,100-500万部分返还70%,500万以上部分返还60%,这能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 按入驻年限:如第一年返还90%,第二年返还80%,第三年返还70%,逐步递减。
- 最高限额: 设定一个返还金额的上限,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年”。
行动指南:
- 精读政策文件! 返还比例一定会白纸黑字写在政策文件里,务必找到原文,逐字逐句理解。
- 确认计算口径: 比例是相对于“地方留成部分”还是“实际缴纳总额”?这差别很大!返还实际缴纳额的20%” vs “返还地方留成部分的50%”(后者实际相当于总税额的20%,因为地方留成是40%,50%*40%=20%)。
第四步:计算返还金额 - 动手算一算
我们掌握了三个关键要素:
- 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 (A)
- 地方留成比例 (通常为40%,记为 B)
- 政策规定的返还比例 (相对于地方留成部分,记为 C)
最通用的计算公式:
返还金额 = A × B × C
案例1:固定比例(老张的服装厂 - 假设符合某地方制造业扶持政策)
- 老张去年实缴企业所得税 (A) = 100,000元
- 地方留成比例 (B) = 40%
- 政策规定:返还地方留成部分的80% (C=80%)
- 返还金额 = 100,000 × 40% × 80% = 100,000 × 0.4 × 0.8 = 32,000元
- 老张能拿回3.2万元!
案例2:阶梯比例(某科技公司 - 符合高新区招商引资政策)
- 公司去年实缴企业所得税 (A) = 3,000,000元
- 地方留成比例 (B) = 40% (地方留成部分=3,000,000 × 40% = 1,200,000元)
- 政策规定:
- 年实缴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 ≤ 500,000元 部分,返还90%
- 500,000元 < 部分 ≤ 1,000,000元 部分,返还80%
- 部分 > 1,000,000元 部分,返还70%
- 计算:
- 第一阶梯:500,000 × 90% = 450,000元
- 第二阶梯:(1,000,000 - 500,000) × 80% = 500,000 × 80% = 400,000元
- 第三阶梯:(1,200,000 - 1,000,000) × 70% = 200,000 × 70% = 140,000元
- 返还总金额 = 450,000 + 400,000 + 140,000 = 990,000元
案例3:需注意基数调整(某企业有免税收入)
- 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 1,000,000元 (其中包含国债利息收入100,000元 - 免税)
- 税率25%,应纳所得税额 = (1,000,000 - 100,000) × 25% = 225,000元
- 享受小型微利企业优惠(假设符合条件,实际税率按5%计算):实际缴纳额 (A) = 900,000 × 5% = 45,000元 (这里简化处理,实际小型微利计算更复杂)
- 地方留成比例 (B) = 40%
- 政策返还比例 (C) = 85%
- 返还金额 = 45,000 × 40% × 85% = 45,000 × 0.4 × 0.85 = 15,300元
- 关键点:计算基数A是实际缴纳的45,000元,不是应纳的225,000元,也不是所得额1,000,000元,免税收入影响的是应纳税所得额,进而影响实际缴税额。
第五步:申请流程与材料 - 钱不会自动到账!
符合条件、算清楚了能返多少,接下来就得主动去申请!坐等是等不来的,流程通常如下:
- 获取政策文件: 找到你适用的具体政策全文。
- 准备申请材料(常见清单):
- 税费返还/财政奖励申请书(按模板填写)。
- 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 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
- 上一年度(或规定期间)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全套,主表及附表)复印件。
- 完税证明(证明已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原件或复印件。 这个非常重要!
- 证明符合政策条件的材料(如高新技术企业证书、项目备案文件、验资报告、投资协议、符合特定行业的证明等)。
- 企业银行开户许可证复印件。
- 其他政策或受理部门要求的材料(如审计报告、社保缴纳证明、承诺函等)。
- 提交申请: 按政策规定,提交到指定部门(通常是财政局、招商局、园区管委会或专门的产业发展部门)。
- 部门审核: 相关部门对你的材料进行审核,核实数据的真实性和政策符合性。
- 政府审批: 审核通过后,按程序报政府领导审批。
- 财政拨付: 审批通过后,由财政局将返还资金拨付到企业提供的银行账户。
重要提示:
- 时效性: 政策都有申请截止日期!通常是汇算清缴结束后几个月内(比如5月31日后3个月内),错过时间,煮熟的鸭子就飞了!
- 材料真实性: 务必保证所有材料真实、准确、完整,造假后果很严重!
- 专管员沟通: 提前和你的税务专管员沟通,了解当地具体要求,有时能事半功倍。
关键注意事项与常见误区 - 别踩坑!
- 返还的钱,还要交税吗? 要! ⚠️ 这是最大的误区!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财政性资金 行政事业性收费 政府性基金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1号),企业取得的各类财政性资金(除明确规定免税的),均应计入企业当年收入总额征收企业所得税,你拿到的32,000元返还,在明年申报企业所得税时,要计入收入缴税!别忘了把这笔收入做进账里。
- 返还政策会一直有吗? 不会! 绝大多数地方性税收返还/财政奖励政策都有有效期(比如3年、5年),到期后是否会延续、如何延续,存在不确定性,企业要做好长期税务筹划,不能过度依赖短期政策,招商时承诺的“长期返还”一定要落实到书面文件并明确期限。
- “先征后返”是合规的吗? 这是个灰色地带! 地方政府直接与企业签订协议承诺“先征后返”(即先按法定税率征税,再通过财政支出返还),可能与国家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要求相冲突(如国发〔2014〕62号文),更合规的做法通常是地方政府基于产业政策、招商引资政策,设定明确的、公开透明的财政奖励或扶持办法,企业符合条件即可申请,而非一对一签订“返还协议”,企业在签订此类协议时务必谨慎,评估政策合规风险。
- 计算基数是“应纳税额”还是“实缴税额”? 绝大多数是实缴税额! 一定要看清政策表述,是“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已入库的企业所得税”,还是“应纳企业所得税额”?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 地方留成比例会变吗? 有可能。 中央与地方财政分享比例相对稳定,但省以下(市、区县)的分成比例可能因财政体制调整而变化,这会间接影响地方可用于返还的财力。
税费返还,是“锦上添花”,非“雪中送炭”
企业所得税的税费返还(财政奖励),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引导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确实能有效降低综合税负,增加现金流。
老板们必须清醒认识到:
- 合规是前提: 依法纳税是义务,返还是奖励,顺序不能颠倒。
- 政策是变量: 吃透政策细节,紧盯有效期,及时申请,做好政策变动预案。
- 筹划是根本: 不能把经营希望全寄托在返还上,合理的股权架构、充分利用国家普惠性税收优惠(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优化业务模式才是长久之计,返还更像是“锦上添花”,帮你省下的钱,不如依靠健康业务赚来的钱可靠。
搞清楚“怎么算”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结合自身情况,判断政策适用性,合规操作,让这笔“回头钱”真正助力企业成长,下次再听到税费返还,别再一脸茫然,拿起计算器,对照政策,算算你家企业能“回血”多少吧!省下的每一分钱,可都是实打实的利润!
老张后来仔细研究了区里的扶持政策,发现自己的小厂刚好达到制造业升级门槛,他备齐了纳税证明和申请表,三个月后,财务的账上果然多了笔3万多的进账,他笑着对会计说:"这下懂了,该交的一分不少,该拿的也一分不丢,原来省钱的门道藏在政策文件里!"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