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定征收的所得税怎么算?个体户和小老板的实用省钱手册!
先别被“核定征收”这个词吓住!简单说,它就是税务局看你账算不清(或者懒得算太细),直接给你“拍个板”:你按这个数交税吧!省心是省心,但钱怎么算出来的?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把这个算法讲明白,让你交得明明白白,心里有本账!
啥是核定征收?为啥“拍板”交税?
想象一下,你开了家热气腾腾的早餐铺子,每天卖包子、油条、豆浆,早上忙得脚不沾地,晚上累得倒头就睡,哪有功夫一笔一笔记清楚今天面粉用了多少斤、鸡蛋打了多少个、现金收了多少钱?或者你开了家设计工作室,业务灵活,成本零零碎碎,发票收据满天飞,整理起来头大如斗。
税务局也理解小老板们的难处,知道不是所有生意都能像大公司那样把账做得滴水不漏,这时候,他们就不强求你提供超级详细的成本费用证明了,而是根据你行业的大致情况、店铺地段、规模大小等因素,直接给你定一个“标准”或者“比例”来算税,这就是核定征收的核心——简化计算,便于征管。
哪些人/企业可能被“拍板”?

核定征收主要适用于那些账本不太健全,或者虽然账本有但成本、费用算不清楚的纳税人,常见的有:
- 个体工商户: 街边小店、小餐馆、理发店、维修铺、小作坊... 这类是主力军。
- 个人独资企业: 个人投资经营,规模通常也不大。
- 合伙企业: 几个朋友合伙开的小公司。
- 部分小型、账务核算不够规范的企业: 虽然叫企业,但可能就几个人,财务力量薄弱。
- 特定情形下的企业: 比如按规定可以不设账本,或者税务局依法认定你账目混乱、凭证残缺不全,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都缺失,难以查账的。
税务局“拍板”的两种主要方式(核心来了!)
税务局给你“定标准”主要有两大招,算法完全不同,搞清楚你属于哪种是关键!
定期定额征收(简称“双定”)
- 啥意思? 这是最省心(也最“霸道”)的一种,税务局经过调查(可能看看你店面大小、位置、雇了几个人、大概卖啥),直接给你定死两个数:
- 月(季)销售额/收入是多少(定额)?
- 月(季)要交的所得税是多少(定额)?
- 怎么算税?
- 公式(简单到哭):应纳税额 = 税务局核定的月(季)应纳税所得额 × 适用税率
- 关键点:
- 核定的“应纳税所得额”已包含玄机! 税务局在定这个数时,其实已经考虑了你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应税所得率”,后面会讲),比如核定你月销售额3万,核定月应纳税所得额4500元,这4500元就相当于默认你3万收入里,有4500是利润(所得)。
- 税率怎么定? 个体户、个独、合伙企业的经营所得,适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表(见下方表格),这个4500元就按这个表找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 实际开票或收入超了核定数怎么办? 这是重点!如果你这个月生意爆好,发票开了5万,或者实际收入收到5万(哪怕没开发票),超过了税务局给你定的3万销售额,那你必须就超过的部分补税! 补税通常按定率征收的方式计算(见下一条),没超过?恭喜,就按核定的定额交,省心!
- 核定的“税”可能打包了! 有些地方会把增值税、附加税、个税(经营所得)等打包在一起核定一个总额(俗称“综合税负”),你需要了解清楚核定通知书上的具体内容。
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简称“定率征收”)
- 啥意思? 税务局不直接定死你的收入额和税额,而是根据你所属的行业,给你定一个“利润率”标准(应税所得率),你需要自己申报收入,然后按这个“利润率”算出你的“利润”(应纳税所得额),再用这个利润额按税率表算出该交的税。你需要自己申报收入额!
- 怎么算税?
- 公式(三步走):
- 应纳税所得额 = 收入总额 × 应税所得率
- 或者:应纳税所得额 = 成本(费用)支出额 ÷ (1 - 应税所得率) × 应税所得率 (适用于能提供成本费用但收入难确定的)
- 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 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 (查下面的五级累进税率表)
- 关键点:
- 收入总额是核心! 这是你自己要申报的,包括开票收入,也包括没开票的现金收入、微信支付宝收入等等! 千万别只报开票部分,隐瞒实际收入是偷税!
- 应税所得率是税务局定的“行业平均利润率”。 国家有指导范围(见下方表格),具体比例由各地税务局在范围内确定,比如你开奶茶店,税务局核定所得率是15%,你一个月申报收入10万,那么你的“应纳税所得额”100,000 × 15% = 15,000元。
- 税率还是那个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表。 用15,000元去查表计算税额。
- 能提供成本费用时怎么用? 如果你能清晰提供成本费用凭证,但收入确实难以搞清(比如大量现金交易),税务局可能允许你用成本费用倒推收入,比如你开小超市,一个月进货成本等花了7万,核定的所得率是10%,那么你的应纳税所得额 = 70,000 ÷ (1 - 10%) × 10% = 70,000 ÷ 0.9 × 0.1 ≈ 7,777.78元。
- 公式(三步走):
重要附件:计算必备工具表
-
表1: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表(2025年最新)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数 不超过 30,000 元的部分 5% 0 超过 30,000 元至 90,000 元的部分 10% 1,500 超过 90,000 元至 300,000 元的部分 20% 10,500 超过 300,000 元至 500,000 元的部分 30% 40,500 超过 500,000 元的部分 35% 65,500 - 注意: 这个表是按年的应纳税所得额设计的!季度预缴或月度预缴时,需要先将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换算成全年数,计算全年税额后,再按季度/月份数分摊回当期的税额,不过实际操作中,很多电子税务局系统会根据你申报的当期所得额自动计算当期应纳税额(相当于系统帮你做了分摊),个体户通常按季申报预缴。
-
表2:分行业应税所得率幅度表(参考)
行业 应税所得率幅度 农、林、牧、渔业 3%-10% 制造业 5%-15%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4%-15% 交通运输业 7%-15% 建筑业 8%-20% 饮食业 8%-25% 娱乐业 15%-30% 其他行业 10%-30% - 注意: 具体到你的行业和你所在地区,税务局会在这个范围内确定一个明确的百分比。务必以税务局发给你的《核定征收通知书》上写的为准!
实战演算!看例子秒懂!
场景1:老王的小面馆(定期定额 - “双定”)
- 税务局核定:老王面馆月销售额 = 35,000元,月应纳税所得额 = 5,250元 (相当于默认所得率 15%),月应纳个人所得税额 = 127.5元 (计算过程:5,250元对应年所得额 5,250 12 = 63,000元,63,000元在税率表第二级:63,000 10% - 1,500 = 6,300 - 1,500 = 4,800元/年,分摊到月:4,800 / 12 = 400元/月?等等,不对!)
- 这里有个关键点! 定期定额通知书上核定的“月应纳税额”通常是税务局直接根据核定的月应纳税所得额和税率表计算好并分摊到月的最终结果。老王不需要自己再计算,按通知书上的127.5元/月交就行。 (127.5元怎么来的?假设月所得额5,250元,对应年所得额63,000元,年税额=63,000*10%-1,500=4,800元,月税额=4,800/12=400元?和127.5对不上?这个例子中127.5元更可能是基于更低的核定所得额或包含了其他税费。实务中,以通知书为准,记住这个数是打包好的定额,按此交。)
- 情况A: 某月老王实际开票+收现金共 32,000元 (<35,000元),老王很开心,只需按核定额交127.5元。
- 情况B: 某月生意火爆,实际收入 48,000元 (>35,000元),老王需要:
- 对超过核定销售额的部分补税:超额 = 48,000 - 35,000 = 13,000元。
- 税务局一般要求对这超额部分按定率征收方式计算补税,假设餐饮业核定所得率15%。
- 超额部分的应纳税所得额 = 13,000 × 15% = 1,950元。
- 计算这1,950元对应的税(需换算年,或系统自动算当期):
- 1,950元视为一个季度的所得额(个体户通常按季申报),则季度所得额1,950元。
- 换算为年:1,950 * 4 = 7,800元 (假设按季)。
- 年应纳税额 = 7,800 * 5% - 0 = 390元 (查表,7,800在第一档)。
- 分摊回本季度应补税额:390 / 4 = 97.5元 (或者系统直接按1,950 * 5% = 97.5元算当期)。
- 老王本月总共要交:核定定额127.5元 + 超额补税97.5元 = 225元。
场景2:小美的服装店(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 - “定率”)
- 税务局核定:零售业,应税所得率 = 10%。
- 2025年第一季度 (1-3月),小美申报的总收入额 = 150,000元 (包括开票和所有现金、转账收入)。
- 计算过程:
- 季度应纳税所得额 = 总收入额 × 应税所得率 = 150,000 × 10% = 15,000元。
- 计算这15,000元(一个季度的所得)要交多少税:
- 方法1(严格按税法,换算全年):
- 将季度所得额15,000元换算成全年所得额:15,000 * 4 = 60,000元 (一年有4个季度)。
- 计算全年应纳税额:60,000元在税率表第二档:60,000 * 10% - 1,500 = 6,000 - 1,500 = 4,500元。
- 计算本季度(第1季度)应分摊预缴的税额:全年税额 / 4 = 4,500 / 4 = 1,125元。
- 方法2(常见系统简化计算): 很多电子税务局申报系统会根据你填写的本期应纳税所得额(15,000元),自动套用税率表计算本期税额,15,000元在税率表第一档(因为15,000 * 4 = 60,000 < 90,000? 注意税率表是按年设计!):
- 系统逻辑可能:本期所得额15,000元。
- 找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看该所得额在年度表中的位置对应的税率和速扣,但计算时直接用于本期所得额?这会导致税率使用错误(如15,000直接按5%算,税额750元,远低于1,125元)。实务中,电子税务局系统通常会正确进行换算年计算,小美在申报时,系统会根据她输入的季度收入150,000元和核定的所得率10%,自动计算出季度所得额15,000元,并自动换算为年所得额60,000元,再计算年税额4,500元,最后自动算出本季应预缴1,125元。 小美只需要核对系统计算的结果。
- 方法1(严格按税法,换算全年):
- 小美第一季度需预缴个人所得税 1,125元。 (以系统计算或严格计算为准)。
场景3:大鹏的设计工作室(核定应税所得率 - 提供成本费用)
- 税务局核定:其他行业,应税所得率 = 12%。
- 大鹏能清晰记录各项成本费用(房租、电脑耗材、兼职费、软件订阅费等),但很多客户是朋友介绍,付现金,总收入难以准确统计,第一季度他汇总的成本费用支出总计 = 88,000元。
- 计算过程(使用成本费用倒推公式):
- 季度应纳税所得额 = 成本费用支出额 ÷ (1 - 应税所得率) × 应税所得率
- = 88,000 ÷ (1 - 12%) × 12%
- = 88,000 ÷ 0.88 × 0.12
- = 100,000 × 0.12 (88,000 ÷ 0.88 = 100,000 这是推算出的总收入!)
- = 12,000元。
- 然后计算这12,000元(季度所得)的税:
- 换算年所得:12,000 * 4 = 48,000元。
- 年应纳税额 = 48,000 10% - 1,500? (48,000在税率表第一档上限是30,000?不对!查表:超过30,000至90,000元部分税率10%,速扣1,500,48,000 > 30,000,48,000 10% - 1,500 = 4,800 - 1,500 = 3,300元。
- 季度应预缴税额 = 3,300 / 4 = 825元。
- (同样,系统申报时输入成本费用88,000元,选择按成本费用核定,系统自动推算收入100,000元,计算所得额12,000元,再自动算出税额

微信号:15137101602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
智小账专业税筹团队,专注税收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