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定征收 vs 定期定额,征税双胞胎,千万别选错!
想象一下,你刚开了一家热气腾腾的小面馆,税务局的同志来问:“老王,你这店打算怎么交税?”你懵了:“还能选?”——是的!尤其对个体户和小微企业,核定征收和定期定额就是两种最常见的“交税套餐”,选对了省心省力,选错了可能后患无穷,今天就帮你彻底拆解这对“征税双胞胎”。
核心定位:谁该用?为啥用?
-
核定征收:给“账算不清楚”或“懒得算”的你兜底!
- 适用对象: 主要面向账务不全、核算能力有限的小型企业和个体户,比如老王的面馆,每天现金进进出出,请专业会计成本太高,自己又搞不清成本费用。
- 核心理由: 税务局一看,这账算不清或者干脆没账?那不行,税总得收。税务局主动出手,根据你的行业、规模、地段等因素,直接“拍板”一个征收率或者应税所得率,认定老王面馆的利润率是10%,不管老王实际赚没赚到,就按营业额的10%来算利润,再乘以对应的所得税率(比如5%)来交税。
- 核心动作:税务局“核定”一个标准(率或额)。
-
定期定额:给“规模小、超稳定”的个体户“包月套餐”!
- 适用对象: 几乎专为生产、经营规模小(通常月收入几万元以下),生意极其稳定,基本没啥波动的个体户量身打造,比如小区门口固定摊位卖水果的李阿姨,每天营业额差不多。
- 核心理由: 税务局觉得,李阿姨这种生意,每月算来算去太麻烦,数额又小,波动几乎可以忽略,干脆,直接定死一个“包月价”——每月固定交多少钱税(包含增值税、个税等),直接核定李阿姨每月交500元税,搞定!
- 核心动作:税务局“核定”一个固定金额。
老王案例: 老王面馆刚开张,手忙脚乱没记账,税务局说:“行,按餐饮业核定征收,你营业额的7%算利润,再按经营所得5%税率交个税。” 而隔壁李阿姨的水果摊,生意稳定,税务局直接拍板:“李阿姨,每月交300块税,省事儿!”

税额计算:怎么算钱?差别巨大!
这是两者最核心、最直观的区别,直接关系到你口袋里的钱。
-
核定征收:看你的“流水”吃饭!
- 计算逻辑: 实际发生的营业额(开票+不开票收入)是计算基础!
- 公式: 应纳税额 = 当期实际取得的收入总额 × 税务局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 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
- 关键点: 收入多,税就多;收入少,税就少。 生意是有波动的,税也跟着动,税务局核定的那个“率”(应税所得率)是核心参数。
- 老王实操: 税务局核定的应税所得率是10%,老王这个月辛苦,营业额做到10万,那么他的经营所得“利润”就被视为 100,000 10% = 10,000元,假设适用税率5%,他本月应纳个税就是 10,000 5% = 500元,如果下个月生意惨淡只做了5万,税就变成 50,000 10% 5% = 250元。
-
定期定额:一口价“包月”,旱涝保收!
- 计算逻辑: 税务局核定的那个“定额”就是最终要交的钱!跟你这个月实际赚了10万还是1万,原则上没关系(除非远超定额触发重新核定)。
- 公式: 应纳税额 = 税务局核定的每月固定税额
- 关键点: 超级简单、超级固定! 这个定额通常考虑了行业、地段、面积等因素,包含了增值税、附加税费、个人所得税(经营所得)等,李阿姨每月就是交300块,风雨无阻。
- 李阿姨实操: 税务局核定李阿姨每月固定税额300元,这个月天气好,水果卖得快,多赚了2000块?下个月连着下雨,亏了1000块?只要没达到要重新核定的程度(比如连续几个月远超定额),李阿姨雷打不动,每月15号前交300元即可,省心到几乎可以“忘记”报税这回事(按时交钱不能忘!)。
申报要求:报不报?报什么?
-
核定征收(应税所得率):要报!看“流水”!
- 核心要求: 纳税人必须按期(通常是季度)主动向税务局申报当期的实际销售收入或营业额。
- 做什么: 根据你申报的收入,套用税务局核定的应税所得率和税率,计算并缴纳税款。收入是核心申报项。
- 老王的责任: 老王每季度要在电子税务局填写申报表,老老实实填上本季度面馆总共收了多少钱(现金、扫码、团购券都得算),系统自动按10%算“利润”,再按5%算出税,老王确认无误后缴款。不申报、不如实申报收入?风险自负!
-
定期定额:一般不用报!但也别掉以轻心!
- 核心特点: 在核定的经营范围和定额标准内,简化到极致!通常不需要纳税人按期办理纳税申报(增值税、个税等都已包含在定额里)。
- 做什么: 按核定好的固定日期(比如每月15日前),把固定金额的税款缴了就行。 不需要填收入、成本等一大堆表。
- 李阿姨的便利: 李阿姨只需记住每月15号前,通过手机银行、支付宝或者去税务局大厅,把300元税款交了,就完成了当月的“申报”和纳税义务,轻松!如果李阿姨突然扩大经营,租了店面,或者明显生意好得不得了(比如连续几个月销售额是核定时的好几倍),必须主动及时报告税务机关申请重新核定,否则可能被视为偷税。
风险与变化:没有一劳永逸!
-
核定征收(应税所得率):
- “核定”不是护身符! 最大的风险在于:税务局有权查账! 如果税务局怀疑你申报的收入严重不实(比如你申报月入5万,但银行流水显示月入20万),或者接到举报,是可以对你进行税务检查的,一旦查实你隐瞒收入,不仅补税,还有滞纳金和罚款!
- 升级查账征收: 如果你的规模做大了,财务制度健全了,税务局可能要求你“升级”为查账征收,这时就需要建立规范的账本,准确核算收入、成本、费用,按实际利润交税,这对财务能力要求更高。
- 政策变动: 国家针对特定行业(如文娱、直播、投资类合伙企业等)的核定征收政策会收紧,防止高收入群体利用核定征收避税,要随时关注政策。
-
定期定额:
- “包月”有范围! 最大的风险是超经营范围或超定额不报告,比如李阿姨核定的是卖水果,但她偷偷开始卖香烟(超范围),或者核定月销售额3万,实际月月做到10万(超定额且幅度大),一旦被查,之前的“包月”优惠作废,需要补缴巨额税款和罚款。
- 被调整: 即使你合规经营,如果周边同类商户普遍调整了定额,或者整体经济环境变化大,税务局也可能主动重新调查调整你的定额(调高或调低)。
- 规模大了就得“毕业”: 如果生意越做越大,明显超出了定期定额的适用范畴(比如租了很大的店面,雇了好几个人),税务局会要求你“毕业”,转为查账征收或核定征收(应税所得率)。
关键总结:一张表+一句话搞定选择
特点 | 核定征收 (常用应税所得率方式) | 定期定额 |
---|---|---|
适用对象 | 账证不全的小企业、个体户 | 规模小、经营超稳定的个体户 |
核心逻辑 | 税务局核定一个利润率或征收率 | 税务局核定一个固定税额 |
税额计算 | 看实际收入! 收入×核定所得率×税率 | 固定金额! 不管实际收入(在定额内) |
申报要求 | 必须按期申报实际收入! | 通常无需申报收入,按固定额缴税即可 |
主要风险 | 隐瞒收入被查账、补税罚款;可能被要求升级查账 | 超经营范围或超定额不报告被罚;定额被调整 |
管理复杂度 | 中等(需记录、申报收入) | 极低(几乎不用记账报税) |
一句话选套餐:
生意小得像固定摊位,月月收入差不多?→ 优先问能否“定期定额”,享受包月省心。 生意稍大点,或收入有波动,自己也算不清账?→ “核定征收”(应税所得率)可能更合适。
重要提醒:
- 没有绝对最好: 只有最适合你当前经营状况的,定期定额看似最省心,但前提是你规模够小够稳定,核定征收(应税所得率)应用更广,但需要你如实申报收入。
- “核定”不是想核就能核: 具体能否核定、采用哪种核定方式(定额还是定率),必须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调查情况依法确定,不是纳税人自己随便选的,你需要提交申请,税务局审核。
- 政策地域差异: 各地税务机关在执行细节、核定标准(如起征点、所得率)上可能有差异,务必咨询当地税务局或专业财税人士。
- 免税额度要利用: 定期定额户和小规模纳税人通常有增值税起征点优惠(如月销售额10万以下免增值税),核定征收也可能适用,要搞清楚自己是否在免税范围内。
搞核定征收和定期定额的区别,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让你在经营路上少踩坑、多省钱、更安心,别小看这“交税套餐”的选择,它直接关系到你的现金流和经营成本,下次税务局同志来问,或者你自己去办税,心里有底,该问的问清楚,该争取的合理争取(比如定额是否还能再合理些),该履行的义务(如如实申报)也绝不马虎。
税务合规不是负担,而是长久经营的基石,摸清规则,才能在这对“征税双胞胎”间游刃有余,把生意做得更稳当,更红火。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