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独资企业核定征收,小老板的税务快捷通道,一年能省多少?
老张在小区门口开了家早餐店,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和面、炸油条,生意不错,可每月底看着一堆油盐酱醋的票据和微信支付宝的零散收款记录就头疼——这账该怎么算?要交多少税?隔壁开文具店的李姐神秘一笑:“去申请核定征收啊,省心!”
什么是核定征收?税务局给你“定个数”
核定征收就像是税务局看你是“小本买卖”,账可能记不全、记不清,干脆和你商量(或直接决定)一个相对简单的办法来算你该交多少税,它和个人独资企业常见的另一种征收方式——“查账征收”是相对的。
- 查账征收: 你得像个专业会计,进货发票、销售记录、房租水电、员工工资...每一笔都要清清楚楚记好账,税务局就看你最后赚了多少钱(利润),按这个利润来算你的“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账目清晰是前提,但小老板们往往力不从心。
- 核定征收: 税务局不强求你提供完美的成本费用票据,它根据你所在的行业、店铺大小、地段、甚至用电量等信息,估算出一个你的收入或者利润水平,然后按这个“核定”的数来征税,核心在于“核定”,税局说了算。
谁适合走这条“快捷通道”?
核定征收不是谁想申请就能批的,税务局有考量:
- 建账困难的“小麻雀”: 像老张的早餐店、街角裁缝铺、社区维修点,业务简单,收入零星,请专业会计不划算,自己记账又容易出错、票据不全,税务局理解你的难处。
- 成本费用“说不清道不明”的: 比如主要靠手艺或个人劳务的服务类工作室(设计、咨询、技术服务),很多成本是隐性的(时间、脑力),或者像早餐店,油、面、燃气消耗很难每一笔都拿发票对应,税务局觉得查你的精确成本太费劲。
- 规模小,收入有限的: 这是关键!通常适用于年收入在一定规模以下的个体户和个人独资企业,如果老张的早餐店开成了连锁大酒楼,那税务局铁定要求查账征收了,各地标准不一,需咨询当地税局。
- 被税务局“认定”该核定的: 如果你该建账不建账,或者账目乱得像一锅粥,成本资料、收入凭证严重缺失,税务局有权“依法核定”你的应纳税额,这有时带有一定的惩罚性质。

怎么个“核定”法?常见姿势揭秘
核定征收主要有两种主流玩法,税务局会选一种用在你身上:
-
定期定额征收(双定征收):
- “打包价”超省心: 这是最简单粗暴的,税务局直接给你定好一个固定税额,比如每月固定交500块钱税,或者,定一个固定月销售额(或月所得额),比如核定你每月销售额3万元,无论你这个月实际卖了2万还是4万,都按3万作为计税依据,再按对应税率算税。
- 典型场景: 街边小卖部、小面馆、社区便利店等规模小、业务极其稳定的小店,老张的早餐店很可能就适用这个。
- 优点: 省心到极致!不用算成本,不用记详细账,到期按固定数交钱就行。
- 注意: 如果某月生意爆火,实际销售额远超核定数很多(比如核定3万,实际干了10万),必须主动申报补税!否则有风险。
-
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
- “利润率”说了算: 税务局不直接定你的税额,而是根据你所属的行业,核定一个“应税所得率”(可以理解为税务局认为你这个行业大致的利润率)。
- 计算公式: 应纳税所得额 = 收入总额 × 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 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 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税率 - 速算扣除数
- 举个栗子: 小美开了个设计工作室(个人独资企业),税务局核定她这个行业的应税所得率为10%,她全年取得设计收入50万元。
- 应纳税所得额 = 500,000元 × 10% = 50,000元
- 查经营所得个税税率表(5级超额累进):
- 不超过30,000元部分,税率5%:30,000 × 5% = 1,500元
- 超过30,000至90,000元部分 (50,000 - 30,000 = 20,000元),税率10%:20,000 × 10% = 2,000元
- 合计应纳税额 = 1,500 + 2,000 = 3,500元 (此处为简化计算示例,实际需按完整税率表计算)
- 典型场景: 比“双定”规模稍大一点,或者成本费用确实难以准确核算但收入相对容易统计的,比如技术服务、咨询、设计、一些商贸类个人独资企业。
- 优点: 相对查账征收简化很多(尤其是不用精确核算所有成本),税负与实际收入挂钩(收入高,税一般也多)。
- 核心关注: 核定的应税所得率是多少?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差异很大!比如餐饮可能核8%-15%,咨询可能核15%-25%,商贸可能核5%-10%,这个率直接决定你的税负高低!
申请核定征收:一步步怎么走?
不是自动享受的,需要主动申请(或在税务登记时表明意向):
- 准备资料: 身份证、营业执照副本、经营场所证明(租房合同或房产证)、填写好的《个人所得税核定征收申请表》,有些地方可能要求提供初步的收入成本说明。
- 提交申请: 向你主管的税务局(通常是所在区的税务局或税务所)提交资料,现在很多地方可以网上电子税务局申请。
- 税务核查(可能): 税务局可能会派人实地看看你的经营场所,了解一下你的经营规模、行业特点、大概的收入成本情况。
- 核定结果: 税务局审核后,会决定是否同意核定征收,如果同意,会明确告诉你核定方式(是定期定额?还是核定所得率?)以及核定的具体标准(每月定额多少?应税所得率是多少?),并出具《核定(定额)通知书》或《核定应税所得率通知书》。
- 按核定结果申报纳税: 以后就按税务局核定的方法,在规定的期限内(通常是季度或月度)进行纳税申报和缴款。
核定征收的“甜头”与“暗礁”
甜头(为啥小老板们喜欢):
- 省心省力省钱(人力成本): 最大优势!不用请专业会计,不用为凑发票发愁,不用做复杂的账,对个体户和小微企业主来说,时间精力也是成本。
- 降低涉税风险: 只要按税务局核定的数交,基本不用担心因账务不规范被处罚(前提是实际经营情况与核定基础没有巨大差异且主动申报)。
- 可能降低税负(尤其初期/微利时): 对于成本费用占比高但难以取得发票,或者实际利润率低于税务局核定应税所得率的企业,核定征收(特别是按应税所得率)可能比查账征收实际税负更低,比如你实际利润率只有8%,但税务局核10%,那税负可能比查账略高;但如果你实际利润率有18%,税务局核10%,那税负就显著降低了。
- 现金流相对稳定: 定期定额征收下,税额固定,便于资金安排。
暗礁(必须睁大眼睛看清):
- 并非“万能低税神器”: 税负高低取决于核定的方式(定额还是所得率)和核定的具体数值(定额数、所得率),核得高,税也可能不低,别被“核定征收=超低税”忽悠。
- 政策收紧是大趋势: 国家近年来在不断规范税收征管,对利用核定征收(尤其是一些地区曾出现过的极低所得率)进行“避税”的行为打击严厉。影视、文娱、投资类等个人独资企业想申请核定征收已经非常非常困难,甚至被明令禁止,其他行业的标准也在逐步规范和收紧。“地方性税收洼地”的清理整顿一直在进行。
- “双定”的硬伤: 定期定额征收下,即使你某个月亏本,或者生意特别差,只要没达到要调整定额的标准(各地有规定,比如连续3个月超核定30%以上),还是得按固定额交税。
- “所得率核定”的局限: 如果你的实际成本费用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比如你有特殊的高成本),核定征收下无法体现,可能就多交税了。
- 业务做大后的“天花板”: 一旦你的收入规模超过核定征收普遍适用的标准(比如年收入500万),或者税务局认为你已具备建账能力,会强制要求转为查账征收,那时如果账务基础没打好,会很被动。
- 发票问题依然存在: 虽然核定征收本身对成本票要求低,但如果你要给客户开增值税发票(尤其是专票),你自身还是需要取得足够的进项发票(成本票),否则增值税这块你可能会多交(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个税是两码事),核定征收主要解决的是个人所得税(经营所得)的计算问题。
- 无法弥补亏损: 查账征收下,今年的亏损可以留到以后年度赚钱了弥补,核定征收下,没有“亏损”的概念,亏了该核定的税还是得交(定期定额),或者按收入×所得率交(核定所得率)。
真实算笔账:核定征收到底能“省”多少?(简化示例)
假设老王开了个个人独资企业性质的小型图文工作室(核定征收允许的行业),年收入80万元。
-
情景1:查账征收 (假设账做得规范)
- 全年实际成本费用(房租、耗材、设备折旧、少量工资等):45万元。
- 利润 = 80万 - 45万 = 35万元。
- 经营所得个税:按35万查税率表计算(假设适用税率20%,速算扣除数10500元)≈ 35万×20% - 10500 = 59,500元。
-
情景2: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 (假设税务局核定该行业所得率10%)
- 应纳税所得额 = 80万 × 10% = 8万元。
- 经营所得个税:按8万查税率表计算(适用税率10%,速算扣除数1500元) = 8万×10% - 1500 = 6,500元。
-
对比: 核定征收下个税 (6,500元) 远低于查账征收 (59,500元),这看起来“省”了5万3!但请注意:
- 这“省”的前提是老王实际成本费用率 (45万/80万=56.25%) 远低于税务局核定的成本费用率 (1 - 10% = 90%),核定的所得率10%,意味着税务局默认你的成本费用率是90%!老王实际的成本费用率只有56.25%,说明他实际利润很高,这种情况下,核定征收让他“占便宜”了。
- 如果老王实际成本费用很高,达到75万(成本费用率93.75%),实际利润只有5万。
- 查账征收个税:5万×10% - 1500 = 3,500元。
- 核定征收个税:80万×10% = 8万 → 8万×10% - 1500 = 6,500元。
- 这时核定征收反而比查账征收多交了3,000元税!因为他实际成本费用率(93.75%)高于税务局核定的成本费用率(90%),核定征收下“核定”的利润(8万)高于他实际利润(5万)。
核定征收是否“划算”,取决于“核定的所得率”与你“实际的利润率”之间的较量! 实际利润率低于核定所得率,可能占优;实际利润率高于核定所得率,就吃亏,定期定额的道理类似。
重要提醒:擦亮眼睛,安全航行
- 政策咨询先行: 别拍脑门!务必去你企业注册地所属的税务局,找专管员或咨询窗口,详细了解当前政策:你的行业还能核吗?能核哪种?大概的所得率范围或定额标准是多少?各地差异巨大!
- 评估自身情况: 认真估算自己的真实收入水平和成本费用率,如果成本票充足且实际利润率较低,查账征收可能更优,如果确实成本难核算、规模小,核定征收是优选。
- 远离“高返低税”陷阱: 警惕某些中介吹嘘的所谓“税收洼地”、“个税0.5%”等,这些往往利用的是地方短期、不规范的政策,风险极高,秋后算账(补税+罚款+滞纳金)是常态,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 业务真实是底线: 核定征收不是搞“虚开发票”、“转移利润”的挡箭牌,税务局的金税系统不是吃素的,业务不真实,什么征收方式都保不了你。
- 做好“转查账”准备: 生意做大了是好事,但要提前规范财务,为将来可能被要求转为查账征收打好基础,别等到被强制转换时手忙脚乱。
个人独资企业的核定征收,对于符合条件的小微老板来说,确实是一条值得考虑的“税务快捷通道”,它能卸下繁琐做账的包袱,但这条道绝非“避税天堂”,它的便利有明确的边界和潜在的成本,是选择核定征收的“省心省力”,还是拥抱查账征收的“精准透明”,抑或在两者间谨慎权衡?
说到底,没有最好的征收方式,只有最适合你当下生意状态的那一个。 在你决定踏上这条“快捷通道”前,务必摸清路况(政策)、看清标识(风险)、量准自己的车(经营实况),税务筹划的初衷是合理合法地降低遵从成本,而非在刀尖上跳舞,这条路是否真能通向省心省钱的彼岸,还得你亲自掂量掂量自己的“生意经”。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