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户和小老板必看!经营所得核定征收税率,搞懂能省不少钱!
“王老板,你这个月要交的税出来了。”隔壁小超市的李姐拿着税务通知单,眉头紧锁,“我这小店刚开半年,账本记得乱七八糟,税务局说给我‘核定’了,每月固定交1500块,这到底是多还是少啊?我心里一点谱都没有!”
像李姐这样的小老板、个体户不在少数,面对“核定征收”四个字,常常一头雾水——这税到底怎么算出来的?是占便宜了还是吃亏了?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讲讲这个“经营所得核定征收”到底怎么回事,特别是那个关键的“税率”问题,让你交税交得明明白白,心里踏踏实实。
查账太麻烦?税务局给你“定个数”——认识核定征收
想象一下,你开了一家热气腾腾的早餐店,每天凌晨三点就得起床和面、熬粥、炸油条,忙活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好不容易打烊了,还得强打精神一笔一笔记录:今天面粉用了多少钱、豆油用了多少、卖了多少碗豆浆、多少个包子…日复一日,这对很多小本经营者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账记得不全、不准是常态。
税务局也深知小老板们的难处,对于那些规模小、账务能力实在有限(或者干脆就没建账)、收入成本难以准确核算的个体户、个人独资企业老板、合伙企业的自然人合伙人等,他们提供了一种更“省心”的选项:核定征收,简单说,就是税务局不要求你提供完整准确的成本费用发票和账簿了,而是根据你所在行业、店铺地段、规模大小、甚至观察你一段时间的经营情况,直接给你“估”一个数,作为你计算税款的基础,这个“估”出来的数,就是核定的关键。

核心揭秘:核定税率到底“核”的是什么?
大家最关心的“核定征收税率”,其实严格来说,税务局最终核定的往往是一个“征收率”或者一个“固定税额”,但这个结果是由几个关键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理解它们才能真正看懂你的税单:
-
核定的“数”是什么?—— 核心是“应纳税所得额”
- 关键概念: 经营所得的个人所得税,本质是对你的“利润”征税,这个利润在税法里叫“应纳税所得额”,简单公式就是:
应纳税所得额 = 收入总额 - 成本 - 费用 - 损失
。 - 核定难点: 对于很多小店,收入和成本都难以精确计算(比如早餐店,面粉、油、煤气用了多少?每天卖了多少个包子?现金收入有没有漏记?)。
- 税务局解法: 既然你算不清自己的“应纳税所得额”,税务局就跳过查账环节,运用一些方法“核定”出这个应纳税所得额,这才是核定征收的核心目标。
- 关键概念: 经营所得的个人所得税,本质是对你的“利润”征税,这个利润在税法里叫“应纳税所得额”,简单公式就是:
-
怎么“核”出应纳税所得额?—— 主要看两个率
-
核定应税所得率(最常用)
- 原理: 税务局根据你所在的行业特性,总结出这个行业大致的平均“利润率”,这个法定的利润率就叫“应税所得率”。
- 操作: 税务局会调查(或依据经验数据)确认你的收入总额(或者成本费用支出额),然后乘以这个行业的“应税所得率”,就“核”出了你的应纳税所得额。
- 公式:
- 能确定收入:
应纳税所得额 = 收入总额 × 应税所得率
- 只能确定成本费用:
应纳税所得额 = 成本费用支出额 / (1 - 应税所得率) × 应税所得率
(这个有点绕,知道原理即可)
- 能确定收入:
- 行业差异大! 不同行业风险、利润空间不同,应税所得率差别很大:
- 早餐店、小餐馆: 应税所得率可能在 8%-12% 左右,假设你月收入税务局核定为5万元,应税所得率10%,那么核定的应纳税所得额 = 50,000 × 10% = 5,000元。
- 咨询、设计、技术服务: 这类脑力劳动为主、成本低的行业,应税所得率可能高达 15%-25% 甚至更高,同样月收入5万,核定的应纳税所得额可能 = 50,000 × 20% = 10,000元。
- 批发零售、小型加工: 通常在 6%-10% 之间。
- 重要提醒: 这个应税所得率是国家或省级税务局统一制定的范围,具体到你个人,由主管税务机关在这个范围内确定一个值,它直接决定了税务局认为你“赚了”多少钱(利润)。
-
核定应纳税所得额(定额征收)
- 原理: 这更直接,税务局经过调查(比如蹲点数客流、观察规模、参考周边同类),直接给你定死一个每月或每季度的应纳税所得额。
- 场景: 常见于街边固定摊位、小型修理铺、社区小卖部等,规模小、模式稳定、收入相对容易估算。
- 例子: 街角修鞋配钥匙的张师傅,税务局可能直接核定他每月应纳税所得额为 2,000 元。
-
-
最终交多少税?—— “征收率”出场
- 核心算法: 一旦通过上述方法确定了你的“应纳税所得额”(无论是按应税所得率算出来的,还是直接定额的),下一步就是对这个“利润”征税,这时才用到大家最关心的“税率”,更准确地说,在核定征收语境下,这个税率通常指最终计算税款时依据的征收率。
- 经营所得税率表(超额累进): 我国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采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这个税率表是法定的(如下表)。
- 核定征收下的简化操作: 为了方便征管(特别是对采用“定额”核定应纳税所得额的情况),税务机关常常会将超额累进税率简化为一个固定的“征收率”。
- 如何得来? 这个征收率通常是基于你核定的应纳税所得额,套用超额累进税率表计算出一个综合折算率。
- 目的: 以后直接按核定的收入额乘以这个征收率,就能快速算出税款,大大简化计算过程。
- 例子: 假设王老板开小超市,税务局:
- 核定他月销售收入为 80,000 元。
- 适用“零售业”应税所得率,核定为 8%。
- 那么核定的月应纳税所得额 = 80,000 × 8% = 6,400 元。
- 查税率表:6,400元在第二级 (30,000 - 90,000元/年),年应纳税所得额 = 6,400 * 12 = 76,800元。
- 计算年税额 = (76,800 × 10% - 1,500) = 7,680 - 1,500 = 6,180元 (速算扣除数简化计算)。
- 折算成月征收率 = 月税额 / 月核定收入 = (6,180 / 12) / 80,000 ≈ 515元 / 80,000 ≈ 64%。
- 结果: 税务局给王老板的通知书上可能会写:核定月销售收入 80,000元,征收率 0.65%(四舍五入),月应纳个人所得税 = 80,000 × 0.65% = 520元,这里的 65% 就是最终体现出来的、大家最常说的“核定征收税率”。
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年度)
级数 |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 税率(%) | 速算扣除数(元) |
---|---|---|---|
1 | 不超过 30,000 元的部分 | 5 | 0 |
2 | 超过 30,000 元至 90,000 元的部分 | 10 | 1,500 |
3 | 超过 90,000 元至 300,000 元的部分 | 20 | 10,500 |
4 | 超过 300,000 元至 500,000 元的部分 | 30 | 40,500 |
5 | 超过 500,000 元的部分 | 35 | 65,500 |
(注:核定征收计算时,需将核定的月/季所得额换算为年所得额,再按此表计算,最终简化的“征收率”是基于此表折算而来)
核定征收是“馅饼”还是“陷阱”?看清利弊是关键
核定征收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省心省力,用不好可能暗藏风险:
-
优势(省心之处):
- 解放双手: 最大的好处!不用为建账、找发票、算成本焦头烂额,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专心做生意,早点铺张老板说:“以前收摊后算账算到半夜,现在核定了,每月固定那几天交钱就行,能多睡俩钟头!”
- 税负明确: 每月或每季度交多少钱,清清楚楚写在通知书上,便于规划现金流,不用担心某个月突然冒出大额税款,社区理发店刘姐很安心:“我这小店,一个月交380块,雷打不动,好安排。”
- 降低风险: 对于确实难以准确核算的小微经营者,避免了因账务不规范引发的税务处罚风险(比如发票不全被罚)。
-
劣势与风险(必须警惕):
- 可能“吃亏”: 这是最大的潜在问题! 如果你的实际利润低于税务局核定的所得额,你依然要按核定的高额缴税,你的早餐店实际利润率只有5%(月利润2500元),但税务局按行业标准核了10%(月利润5000元),你就得为那“多出来”的2500元利润缴税,建材店老吴就吃过亏:“去年生意不好,勉强保本,可税还是按核定的交,等于白干!”
- 失去“亏损”权利: 查账征收户如果某年亏本,亏损额可以结转以后年度抵扣利润,核定征收户?不行!亏了也得按核定额交税。
- 开票受限(重点!): 核定征收户通常不能自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如果客户非要专票,你得去税务局代开,手续麻烦,还可能影响生意,这是很多选择核定征收的老板后期最头疼的问题,设计工作室的小林很无奈:“接了个大单,对方非要专票,我只能跑税务局代开,流程复杂还耽误收款时间,早知道当初咬牙建账好了。”
- 政策变动风险: 核定不是一劳永逸,税务局会定期(比如一年)或在发现你经营情况明显变化(如面积扩大、客流暴增)时重新核定,税负可能上调。
- 被稽查风险: 别以为核定了就进了保险箱!如果税务局发现你实际收入远超核定收入(比如核定月入5万,实际月入20万),或者接到举报,依然可能对你进行稽查,要求补税甚至罚款,奶茶店小陈就栽了跟头:“生意火了没报告,税务局来查流水,补了好几万的税,肠子都悔青了。”
我的生意适合核定征收吗?听听税管员的建议
选择哪种方式,没有标准答案,关键看自身情况:
-
可能适合核定征收的情况:
- 刚起步,规模很小(如夫妻店、单人摊位)。
- 业务极其简单,成本构成清晰但难以精确取得票据(如单纯售卖不需要加工的商品)。
- 自己或家人完全没能力也没精力做规范的会计核算。
- 客户群体主要是个人消费者,几乎不需要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
建议咬牙选择查账征收的情况:
- 规模中等或计划快速扩大。
- 成本费用能取得大部分合规票据(如原材料采购有发票、房租有发票)。
- 客户主要是企业,经常需要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 预计实际利润率会显著低于所在行业的平均应税所得率(想少交税)。
- 有能力(自己或请代账)建立和规范管理账簿。
如果核定了,这些事你必须上心!
- 保存好《核定通知书》: 这是你的“护身符”和“缴费指南”,上面清楚写明了核定依据(收入额?所得率?)、核定期限、应纳税额或征收率,务必妥善保管,按上面要求的时间和金额缴税。
- 牢记开票限制: 时刻清楚自己不能开专票!接单时提前和客户沟通好,避免后期纠纷,如果客户坚持要专票,提前咨询税务局代开流程和所需资料,预留足够时间。
- 经营变化要申报: 如果你的经营状况发生重大变化,
- 店铺面积扩大了一倍。
- 明显增加了新的盈利项目(如早餐店开始做午餐)。
- 客流量激增,收入肉眼可见地远超核定水平。
- 请务必主动、及时地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 申请重新核定,别等税务局找上门,那时补税+罚款大概率跑不掉,主动报告是诚信的表现,通常能争取到更平和的处理。
- 了解政策风向: 国家对于个体户、小微企业的税收扶持政策时常更新,核定征收的具体操作细则也可能调整,多留意税务局的通知、官网或靠谱的财税公众号信息(比如本号会持续关注解读),确保自己享受到应有的优惠。
经营所得核定征收,对众多挣扎在账本数字中的小生意人来说,是税务局递出的一根“拐杖”,它卸下了精准核算的重担,却也悄悄标好了价格——可能多缴的税款、开票的束缚、以及政策变动的风浪。
当你在核定通知书上签下名字时,签下的不仅是一份税务协议,更是对自身经营轨迹的一次清醒判断,未来某天,当你的小面馆挂上第三块招牌,或是设计工作室接到第一个百万订单,那一刻需要的或许不再是简易的“包月套餐”,而是账本里清晰的未来。
税单上的数字,最终丈量的是你对自己生意了然于胸的程度。

专业税筹师定制税务筹划方案!
复制微信号